马青功:国考“降温”只是专家们的一厢情愿

02.12.2014  11:42

  昨日,一年一度的国考大战又起“硝烟”。31个省(区、市)46个城市的900多个考点,迎来近90万人参考。与105万人网上缴费确认参加笔试的人数相比,参考率约为85.5%,考录比为40:1,成为最好考年份。(中国青年报12月1日)

  此前就有诸多媒体大肆宣传报道今年国考是最好考的年份,当然如此言之凿凿的背后有“数据”作为支撑,即2015年度国考计划招录人数为22248人,共有140.9万人通过资格审查,比去年减少11.5万,竞争比(即平均每招录一个人背后的竞争者数量)达到64:1。另外就是最热报考岗位的竞争比也是大幅下降,就拿2015年国考最热门的职位是“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三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来说,这一职位竞争比例达2624.5:1,但这比2014年最热的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研究一处主任科员及以下”的7192:1要“逊色”许多,竞争比也是5年来的最低值。事实果真如此吗?

  数据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但有时也会欺骗人,最好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因该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不会有失偏颇,就拿高竞争比列职位来说,往年连创新高的竞争比是靠低门槛、三不限等低到“无底线”条件成就的,这些职位基本上不限专业、不限政治面貌,没有基层工作年限的要求,如此这般这些职位就会成为那些苦苦寻找却无合适职位以及抱着试试看、练练手的应届毕业生的最后一根“稻草”,扎堆当炮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就在所难免了。

  反观今年的职位设置条件就稍显“苛刻”点,大部分职位都要求基层工作经验,对专业限制也更为严格具体,2015年度国考最热门职位“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采购三处副主任科员及以下”虽然仅要求本科以上、政治面貌不限、基层工作年限无限制,但它提出了专业要求(建筑学、土木工程、工程管理),竞争比例下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由此可见,单单靠数量下降就得出国考热降温的结论有些片面,这些数据能说明的只是国考职位设置趋于科学合理,挤掉了盲目报考跟风、数据虚高的水分,此外。今年对考生的诚信要求提高了。放弃国考面试不在规定时间内告知将被归为不诚信,记入公务员录用考试违纪违规与诚信档案库。这是今年国考报考人数下降的又一重要原因。

  可见国考热在当前我国的基本国情前没有理由降温,追求职位稳定和有保障的生活在现阶段还是很多人的共同目标,因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健全完善,养老金的双轨制和其他社会保障更显公务员这个职业的稳定性和优势,或许有些人会说中央的八项规定等反腐重拳的出台打消了一部分人的报考热情,没有油水可捞了也是原因之一,但笔者想说,腐败、油水就是所有报考公务员的共同追求吗?或许是这个职位天然的优势和性质才是众多人热情不减的根本原因吧,从这点来说,单用数据解读国考降温恐怕只是专家们的一厢情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