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年中国英语教材一内容被邓小平批“无知”

11.12.2014  14:55

  本文摘自:《世纪小平:解读一个领袖的性格魅力》,作者:陈晋著,出版: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我知道什么是现代化了。——邓小平

  长期的政治磨砺和军事生涯,邓小平养成了两个习惯。一个是喜欢查字典,一个是喜欢看地图。

  遇到不清楚的词句,他总是要在字典里把它查个清清楚楚。高明的政治家,总要有把握世事演变趋势的精明和执着。

  不论走到哪里,邓小平经常要看看地图,以确定自己所在的位置。高明的军事家,总需要洞悉部队周边的地形,才能做到进退有据,明确自己的前进方向。

  在邓小平的字典里,“人民”应该是一个无比重要的字眼。他常常说的话是“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拥护不拥护”。

  中国古代的哲人说: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或许,在邓小平凝看世界这幅大图的时候,他要弄清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在世界发展中到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1978年的中国,实现历史性的转折,恰恰是从邓小平弄清人民的处境、中国的位置开始的。

  他视察东北的时候,曾痛心地对人说:“我们太穷了,太落后了,老实说对不起人民。我们的人民太好了。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还能忍受多久,是很值得我们注意的。

  在此后的多种场合和会议上,邓小平都表达了这样一种心情。

  不搞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不提高,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国家的实力得不到加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不到改善,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经济制度就不能充分巩固。

  然而,在当时的中国,多数人并不认为我们在世界发展的潮流面前落伍了。在辽宁省1978年编的一本小学英语教科书里,叙述一个伦敦小女孩在20世纪70年代,依旧像19世纪狄更斯笔下那样生活着。当邓小平看到英国的一家报纸报道的这件事后,立刻批示说:“此类材料,在英国会成为笑话。这是编者和出版社对外国无知的反映。

  承认落后,是邓小平当时一心要告诉人们的一个重要信息。他说:“我们要承认落后,不要怕丑。最近我跟外国人谈话都是讲这些话。有些外国朋友觉得惊奇,这有什么惊奇?承认落后就有希望,道理很简单,起码有个好的愿望。

  承认落后需要勇气,而改变落后却需要智慧,需要见识,需要紧跟世界发展趋势的宏观视野。

  在16岁那年就漂洋过海到法兰西勤工俭学的邓小平,恰恰具备了这样的视野。于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当“四人帮”为“万吨轮”大造舆论时,他很不以为然地说:吹什么牛!40年前我到法国去留学时,坐的就是万吨级的外国邮船。

  的确,青年时代的邓小平,亲身感受到了当时先进国家的工业文明。

  建国之初,他在大西南主持修建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

  在接下来的建设岁月里,他主管过新中国的工业建设。50年代,东欧的一些国家相继在中国举办了工业展览,虽然这些国家并不是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但却远远超过了中国工业的发展水平。这样的展览,在古老的太庙院子里,他看得是那么仔细,那么专注。

  他还三次到大庆视察,主持起草了著名的《国营工业企业管理条例》。

  西北三线企业的建设,更是他深情关注的地方。

  这样的经历,使他对现代化,对工业文明,有着更多的了解。

  1978年秋天,出访朝鲜回来的路上,邓小平来到东北三省视察工作。他走一路,说一路。

  辽宁省委和本溪市委的领导向他汇报了本溪的发展情况,在谈到本溪的工业时,辽宁省委的一位领导说:“本溪搞得还是不错的。

  邓小平说:“我知道,你们还是比较好的。在国内你们不错,在国外与发达国家比,你们还是落后的。”“过去,我们对国外的很多事情不知道,也不可能知道,知道还有罪嘛,崇洋媚外嘛。我们应当去看看人家是怎样搞的。

  在大庆,他说,我们要大量吸收国外的资金、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令人担心的是我们的体制现在已经不适应这项工作,不适应现代化建设,总的来说上层建筑不适应新的需求。我们必须懂得这一点。他举例说:武钢一米七轧机,是西德、日本的最新技术,现在搁在那儿不会用,迫使我们要留一点外国技术人员,包括技术工人。

  到了吉林,邓小平提醒大家:现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们的国民平均收入名列倒数二十几名,算贫困的国家之一。就是在第三世界,我们也是贫困的一部分。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比资本主义慢,那就没有优越性,这是最大的政治。

  为了和国际上比,中国政府在1978年4月派出了以副总理谷牧为团长的代表团出访西欧五国,这是新中国政府成立30年来第一次向西方派出政府代表团。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考察西方经济发展的状况。

  出访前,邓小平专门在北京饭店接见了代表团,并叮嘱说:“要广泛接触,详细调查,深入研究些问题。”“对的看,错的也看,赶快拿过来。

  6月下旬,代表团回来后他又仔细听取了汇报。并指出,一定要下决心引进外资搞建设,要尽快争取时间。急迫的心情溢于言表。

  随后,邓小平也走出国门,连续访问了当时最发达的两个现代化国家,美国和日本。在国外,他最大的兴趣是参观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不难想像,这些国家的发展水平,该使他多么地心潮难平。

  在日产汽车的车体工厂里,他参观了自动化程度达到96%的流水线,了解到这里的工人劳动生产率比中国的“一汽”高了将近一倍,感慨地说:“我知道什么是现代化了。

  他说:现代化,50年代一个样,60年代一个样,70年代又一个样。中国同发达国家相比,经济上的差距可能是20年、30年,有的方面甚至是50年。

  他的这些思考和感慨,不经意间浓缩到了一段人们已不陌生的对话中。

  在日本,邓小平乘上了新干线高速列车。他要亲身感受一下这个高速行进的时代。

  邓小平:那是农民的宿舍吧?

  翻译:普通市民的房子。怎么样,乘新干线以后有什么想法?

  邓小平: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更合适了,坐这个车。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

  “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再清楚不过地传达出中国追赶世界先进潮流的急迫心情。

  正是从24年前邓小平谈论他的这个感受开始,中国调整了自己的政治路线和历史方位,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治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