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防报》南沙卫士:眷恋南沙情未了,为祖国这片海而来

07.01.2015  02:05

      编者按: 1月4日,《中国国防报》发表了记者罗丁紫等以《南沙卫士:眷恋南沙情未了,为祖国这片海而来》为题的新闻通讯。通讯稿中的“万巍”是我校2011届海军国防生,在校期间曾担任国防生中队长,目前担任南沙群岛南薰礁守岛部队指导员。我校海军后备军官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他们良好的军政素质充分展示了东华理工大学在关心和培养海军国防生方面所倾注的国防军工情结及取得的成就。现将新闻通讯前半部分内容刊发如下:

南沙卫士:眷恋南沙情未了,为祖国这片海而来

本报记者 罗丁紫  特约记者 李建伟 赵 健

      记者乘坐海军“抚仙湖”号军舰,在南海上继续航行。在东门礁完成补给后,“抚仙湖”号的下一站,是南薰礁。
      神圣南海别样美
      船上的人说,每次来南薰礁都会下雨。当“抚仙湖”号到达南薰礁时,果然也遇上了这里的风雨。
      在大海中乘坐小艇前往礁盘十分惊险。原本以为小艇上会有专门的座位,但上了艇才发现,其实现实并不是那么优雅。人只能坐在舱盖上,双手抓紧舱盖,脚蹬小艇边的栏杆,就这样被放离母舰,开始了与大海的博弈。在赤瓜礁第一次入海时,随着小艇在海中摇晃,记者心中一阵紧张,以为这就是大风大浪了。但和南熏礁的风雨相较,才知什么是“小巫见大巫”。
      前往南薰礁的那个下午,天空下起了雨。雨滴打在海面上,也淋在我们身上。风浪很大,小艇在海中无助地左右摇晃,又在波峰波谷间跌宕,一切似乎都失了控。海水不时涌入小艇,大家的鞋里都进了水,几个两米高的浪打来后,记者便从头湿到脚了。流进眼里的海水很是生涩,只能用手抹去,但这也是徒劳,因为总有新的浪打来。
      驾驶小艇的张海波就站在旁边,于颠簸中掌控着我们在海里的唯一依靠。这名27岁的湖南青年当兵已经10年,自“抚仙湖”号出厂,便在舰上服役,被称为“小艇王”。坐着“小艇王”驾驶的小艇,即便风急浪大,也无须紧张,因为记者知道,他见过比这更大的风浪。
      起航前,坐在岸边的台阶上,和张海波有过一次聊天。“有一天晚上补给,遇到的是至少高5米的浪。艇是立起来跑的,艇艏上翘的角度超过45°。浪把小艇打的蹦蹦响,一个浪打到我胸口,生疼。大家的鞋子都不见了,海浪还把4个人卷入了大海”,张海波说:“当时,我就在艇上拿着手电筒,不停地照着去找他们。”不知道那一夜张海波和他的战友们是怎样度过的,但当他们最终平安返回时,他们还是没有离开这片海。
      “南沙是我们的领土,礁上的人都是战友。南海很神圣,不管在任何岗位,都应有这样一个意识:保卫国家,保卫海洋。”张海波说。即便这片海洋有时并不温顺,需要他们出生入死,他们也从不惧怕。在张海波看来,南海特别美好,就算是晕船把胆汁都吐出来,他也喜欢这片海。他说,这是海军官兵的军种属性决定的。张海波还说,航海人就是要胆大心细,风浪来,不要怕,不要慌。记者坐在小艇上,看着身旁的张海波,想着他说的这9个字,心中默念了许久。
终于,我们到达了南薰礁。
      来南沙就是上前线
      莫名地,就对南薰礁有好感,或许是因为这个名字很美。但南薰礁的实际情况却并不美好。这里离外国非法占领的岛礁很近,敌情异常复杂。
      南薰礁上的老班长蓝青永当兵12年,守礁14次。他说:“看到岛上外国人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先进,防御也好,我们心里很着急。2010年之前,他们那边一到夜里就灯火辉煌,我们这边晚上11点就得熄灯。不过最近几年情况好了,可以24小时发电,也有了空调。
      2006年的中秋节,蓝青永他们刚把月饼摆到院子里准备过节赏月,外国的武装渔船就来挑衅,还有蛙人在礁盘周边摸来摸去。蓝青永就和战友们进行“对空射击”警告。那一个中秋夜,他们就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中度过。
      蓝青永对记者说:“来南沙就是上前线。我们就是为祖国这片海而来。即便危险也要坚守,因为这里属于中国。
      不知道万巍是否真切了解老班长蓝永青口中所说的这种危险。他是南薰礁新上任的指导员,1989年出生,东华理工大学国防生,现已毕业两年,此次是他第一次守礁。见到万巍时,是在军舰负一层的水兵宿舍外。与其说他是指导员,不如说更像一个邻家男孩,面孔还有些稚气。讲话时,他的两只手会不自觉地紧握在一起,显得有些拘谨。但下了军舰的万巍却是另外一副样子。
      在南薰礁码头搬运东西的人群中,记者找到了万巍。当时,他已经浑身是汗,准备再去搬运物资,并协调指挥着大家的行动。记者问他:“还适应吗?和你想象中一样吗?”万巍说:“差不多。来之前,这里的样子我已经看过很多遍了。”“想家吗?”“还好吧。”他笑着回答道,之后便继续加入搬运物资的队伍中去了。那种同南薰礁的融合感,使他看起来一点也不像是初来乍到。
      记者采访过的南沙守礁官兵都把上礁称为“回家”,说他们所守卫的礁盘就是他们的第二个故乡。看着“守礁新人”万巍的背影,记者渐渐相信,南沙的礁盘对于守卫它们的官兵来讲,有着像家一样的吸引力。
……

 

责任编辑:曹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