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岁老人花23年时间画下北京老胡同(图)
舒了先生向记者讲述胡同全图
舒了先生83岁了。这位老人为了留住北京胡同的样子,花了长达15年的时间,走遍二环内每一条胡同。此后他又用8年将这些胡同全都画了下来。他做这一切,只因为“北京胡同是我所有记忆的源头,不想让后代一点记忆都没有”。
忘不了老北京最美的样子
1931年,舒了出生于南城龙爪槐胡同一个普通满族家庭。他的家境不好,母亲很早去世,父亲是梨园弟子。
舒了跟随父亲搬过几次家,都在陶然亭一带。夏天,他和小伙伴们在胡同里追逐打闹,大人们则坐在树下,摇着蒲扇聊天。“我对北京最初的印象就是胡同,有时候我坐下来,会想起陶然亭公园没有围墙时的样子,会想起好多现在已不存在的景象。”舒了说,他记忆中最美的北京,是10岁那年爬上南城的城墙看到的:北海白塔的尖儿、先农坛的大殿依稀可辨、低头是缓缓流淌的护城河……
上学以后,舒了常常交不起学费,先后辍学4次。18岁那年,他放弃大学梦,考上管吃管住的铁路学校。这之后,他当过铁路工人、列车员等等,在铁路系统工作到退休。
拍胡同有双“铁腿”
上世纪80年代,政府提出改善百姓住房困难,舒了意识到胡同可能要大规模拆迁了。舒了那时候已住到楼房里,他对于胡同的记忆一下子复活了,他觉得自己该做点什么。
自1987年开始,他一有空就背着一个书包,带上相机、本子和笔开始走访京城二环内的胡同。“听说哪儿要拆迁了,我就先去哪儿。”老伴郗佩琴则说,“每天早上,我一起床他就不见了,等到傍晚才回来。”
一天天坚持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舒了说这多亏他练过长跑。原来舒了20岁刚成为铁路工人时,总想取得进步,还曾梦想通过长跑改变命运。“那时我每天早晨跑5公里,还曾拿过地方长跑比赛的第一名。”直到他有一次参加全国性长跑比赛,被第一名落下了一圈多,他的“长跑梦”才破灭。
没想到的是,长跑锻炼让他有个好身体,老来走胡同时派上了用场。
发现“钱氏宗祠”的价值
每一条胡同都有很多个故事。老人在走访胡同时,会对名人故居、会馆、庙宇、王府、教堂等做重点记录,并尽力去挖掘它们的历史渊源。
有一次,他来到薛家湾胡同,看到一个门额上写着“钱氏宗祠”四个字。舒了很好奇,正巧院子里走出一个钱家的人。当舒了问起钱氏宗祠的来历时,那人把他让进了家中,在昏暗的屋里,舒了见到了一位躺在床上的老人。这位老人叫钱鸿绪,时年98岁,是历史上“五代十国”中吴越国王的钱镠第33代孙。钱鸿绪告诉他,钱氏后裔流落到全国各地,在北京的一支于清朝道光年间建起这座“钱氏宗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最初家中还有家谱、盔甲和皇帝题写的匾额。
为了清楚地了解钱氏家族的历史,舒了查阅资料,并多次到钱家了解情况。后来钱鸿绪老人的女儿从浙江带回的一本《钱氏家乘》,舒了如获至宝,据此写了有关北京“钱氏宗祠”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
因为舒了的发现,2008年,区政府对钱氏宗祠进行了保护重建,这里现已成文物。
画胡同先后换了10副眼镜
一走就是15年,舒了走遍二环内的每一条胡同,资料记满40个本子。从2002年开始,他决定动笔将北京胡同全都画出来。
在舒了家中,记者见到了这份“二十世纪末北京胡同全图”。为了它,舒了又花去了8年时间。这份全图,由30卷图纸构成,全都是手工绘制,还原了北京的胡同布局状况。
舒了说,他曾去档案馆看过清朝宫廷画师绘制的《乾隆京城全图》,这张图给了他灵感,“它详细绘制了京城街巷和胡同分布,但只标主要街道,很多胡同连名字都没有。”舒了的图不一样,稍微大一点的胡同他都标了出来,胡同里的王府、名人故居也都在图上显示出来。“现在再去看,很多胡同都拆迁,建起了楼房。我要不画下来,很多后人已不清楚那里以前的样子。”
为了这胡同全图,舒了的眼睛从近视300度,升高到700多度。他先后换了10副眼镜,画图时常用放大镜。现在图成了,舒了的心愿已了,他给自己写了四句诗:“为求一事成,舍去乐半生;徘徊胡同里,春夏复秋冬。”
本报记者 许前程 文并摄 J198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