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流转成资本新宠 线上线下打造新模式
“土地金融”在资本市场上正受青睐。
3月20日,继2014年盛大资本5000万A轮投资后,土流网再获郭广昌旗下的复娱文化以及另一资本巨头经纬创投的1.5亿元投资。至此,国内最大土地流转综合服务平台完成B轮融资。
资本投向传递了市场信息。
去年公布的《国务院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赋予了试点地区“两权”(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融资功能。据估算,目前中国农村可流转的土地价值约100万亿元,而现在这笔沉睡的巨大资本正在被逐步盘活。
政策利好
互联网助土地金融消除瓶颈
事实上,自2009年国家支持土地流转开始,农村土地金融的前期探索已持续了7年。
现在土地金融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最大后盾仍是国家的大力支持。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鼓励农户依法自愿有偿流转承包地,开展土地股份合作、联合或土地托管”。
而此前发布的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同样提出,“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在这些利好政策下,与土地金融相关的土地流转也开始加速推进。
土流网正是借着这股东风,完成了B轮融资。其CEO伍勇表示:“获得投资后将快速布局,土地金融是土流网未来的突破方向。”
土流网做土地金融的本钱,来自公司发展7年来积累的经验、资源和数据。
2012年土流网开启线上线下模式,线上用户发布土地供求信息,线下157家土地流转中心收录土地的信息,并提供价值评估、法律咨询、土地项目策划等服务。由此,土流网将土地数据、用户数据、行业数据等信息整合起来,形成了中国最大的土地信息数据库。
在伍勇的设想下,在线上交易平台、线下服务连锁网点和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土流网可以向农民提供土地价格评估、土地抵押担保、农业保险、土地征信等互联网土地金融服务。
土流网开拓土地金融市场的第一步,就是与银行、保险公司联手,首创了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PPP模式)。“土流网为农民免费评估土地价值,引入保险公司或担保公司为农民提供担保,让土地经营权抵押的综合贷款成本低至 8%,低于市场行情的 12%。”伍勇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土流网贷款金额达到了6000万元。他的目标是2016年土地经营权贷款能达到10亿元。
借力互联网
农信社探路土地金融新模式
信息不对称是发展农村土地金融的一大制约因素。利用互联网来发展农村土地金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农村金融机构来说,借助互联网平台开展土地金融,是值得积极探索的经营模式。
“农民受制于自身原因,存在农地交易知识相对匮乏,以及单笔交易额相对较小、交易成本高等问题。”有业内人士指出,互联网服务平台利用其数据库可以实现信息共享,降低融资成本的同时,也能控制风险。
江苏如皋农村商业银行正是利用如皋市农工办牵头成立的如皋市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担保平台,开创了“银行—平台—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新模式。
“通过平台,我们可以选定法人代表信誉状况好,具备一定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和大户为对象,通过对企业和大户需支付流转费用、土地产出值和资金实力等综合分析测算,科学确定贷款金额和支付用途。”该行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的重要信息还包括对土地价值的评估。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是金融机构授信贷款额度的基础。由于农村土地经营权价值的评估受土地承包经营时间、自然条件、生产经营项目等因素的影响,实际价值评估存在一定难度。”一家县域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告诉记者,由于该县缺乏专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价值评估机构和具有专业资质的评估人员,评估难导致了贷款难。
互联网服务平台则可以帮助解决这一难题。
“土流网自主研发建立了土地大数据中心、GPS土地测亩仪、土流通、土地自动估价系统等完善、专业的技术体系和系统,以及APP、网络服务平台,解决了现在市场上无权威机构、无评估标准、无土地数据的‘三无’困难。”土流网CEO伍勇介绍说。
除了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外,农村金融机构同样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开展信息代理交易业务。“农信社可以在银行间市场设立农地信息交流的区域或全国性平台,实现农地在各地土地交易市场的集合、批量交易,从而增加中间业务收入。”一位业内人士建议说。
近年来,土地流转电商平台逐渐崛起,淘宝“聚划算”平台就曾推出“聚土地”项目。因此,有业内人士建议,农村金融机构也可以利用电商平台扩展土地金融业务。“现在一些农商行都建立了自己的农村电商平台,除了售卖特色农产品之外,也可以在其中推出土地金融产品。”
然而,互联网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缺乏必要的政策和法律支持、尚未完善的确权机制等,都是制约农村土地金融发展的关键因素,而这些都需要相关部门的持续推进。
此外,“由于目前尚未形成农村风险补偿机制,缺乏农业产业风险准备金、救灾补助、贷款贴息等政策扶持,如遇到较大的自然灾害或市场因素影响,也将给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带来不可预知的风险。”山东一家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理事长认为,风险防控机制也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