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刚:土鸡滞销,政府倡议何以变成摊派?

12.06.2015  10:46

  最近几天,在剑阁县,一条“县里土鸡滞销,要求广大干部职工购买”的消息引起关注。剑阁县某学校的老师张华介绍,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他需要购买20只鸡,每只鸡的价格是60元。“大家都是怨声载道,并不愿意购买。”而剑阁县宣传部的有关人员称,购买土鸡完全是自愿,剑阁县健康畜禽产业发展推进办公室只是发出倡议。“钱不会给企业,由法院指定了专门账户,直接给农户。”(成都商报6月11日)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自负盈亏,这是常识。对于政府部门而言,如果再像过去一样大包大揽,既不符合市场规律,也有越界之嫌。企业土鸡卖不出去,政府当然可以帮着找销路,但却不能以红头文件乱发倡议。

  四川剑阁主打“土鸡产业”,推进地方经济发展,这无可厚非。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部门可以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甚至干起卖土鸡的活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四川剑阁县的做法实际上是越俎代庖,公权乱用。

  政府部门的倡议尽管是倡议,可一落实到下面,很可能就会变成摊派。比如捐款的倡议,比如买土鸡的倡议,这些倡议本身没有问题。可问题在于政府的倡议往往带有强烈的行政色彩和权力身影,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政府倡议买土鸡,到了下面执行时就变成了分派任务,强制购买。

  企业的事情应该交给企业来进行解决。政府在产业扶持上可以给政策,给优惠,但不能乱发类似购买土鸡这样的倡议。换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完全依靠本地人来购买土鸡的补救措施实际上只能解决得了一时问题,并不能彻底解决土鸡的销路问题。因为一个县的消费能力实在有限,而这种内耗式的销售方式无法持续。

  其实类似四川剑阁这样政府帮企业卖土鸡的事情并非个例。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一方面是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不同的经济环境,不同的行业前景,供求矛盾的变化都会导致产品滞销的问题出现。另一方面则是地方政府的产业规划出现问题。不少地方都在打造地方特色产业,但这些产业往往都有政府强推的色彩。四川剑阁的土鸡产业也是如此。

  政府帮企业卖土鸡,这其实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即使是为了保护地方产业发展,也不能对企业干预太多。客观而言,购买土鸡的倡议应该由企业发出,而不应该是由政府部门发出。简政放权的大环境之下,政府不能再当企业的婆婆,啥都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