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志:抵制圣诞节不如赋予传统节日新内涵

25.12.2013  15:20

  又是一年圣诞时,圣诞节的气氛确实越来越浓烈了,然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坊间总有一种很亢烈的尖叫,显得不满、焦虑,甚至愤怒,这就是对圣诞节的排斥。为何排斥?主要原因在于,圣诞节是洋节。一面是洋节的兴盛,一面是土节的衰微,情何以堪?不少人甚至有些过度阐释了,把圣诞节在中国的“抢滩”,当做居心不良的文化入侵。

  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热衷过圣诞节”的情况,早在2006年,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十位哲学或教育学博士发出联合署名倡议书,号召网友慎对圣诞节。12月20日下午,新民网分别与北大、人大的博士研究生以及活动的发起人取得联系,活动发起人王达山对新民网表示,要通过此联署文章“唤醒国人、抵御西方文化扩张”。但是七年弹指一挥间,圣诞节不但没有从我们身边如愿的走开,反而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西方节日现在在国内确实存在过热的情况,这一方面与国人的盲目崇洋意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洋节”中存在的与“家节”迥然不同的合理性、甚至可以说是先进性的因素有关——西方节日注重精神内涵,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则过于务实,国人过节的方式更是“唯物主义”,缺少激情浪漫。想想,从端午节、中秋节到春节,哪一个节日不是与吃喝有关?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文化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不可小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冲击下,许多传统文化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现在许多年轻人只知道过圣诞节、情人节,却不知道春节怎么过,许多节日没有了文化气息,没有了文化记忆,商家促销月饼完全成了商家的促销日,文化出现了断层。节日中大量非常美好的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俗生活意境逐渐从记忆中淡忘了,如清明节的踏青,中秋节的赏月,重阳节的登高等早已与年轻人的生活渐行渐远。

  其实,面对圣诞节,我们需要多一点文化自信,而不是大惊失色,更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甚至提出抵制圣诞节这样极端的看法,绝对是因噎废食之举。我们应该把洋节还原成一个节日。无论是圣诞节还是情人节,这些洋节本质上都是一个节。为何洋节在国内备受欢迎,年轻人为何喜欢过这些洋节?应该说,人们过洋节,并不是看重它们背后的异域特色,更不是浓厚的宗教色彩,大抵就是图一个乐字,追求的是一个气氛,领悟到的是一种时尚,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说,“大家可能都在过圣诞节,但对圣诞节的内涵是什么,99%的人不知道也不在意。”“过的只是一种气氛,并没有特定的节日情感。

  与其排斥洋节,不如赋予传统节日以新内涵。土节和洋节完全可以共处,洋节可以登陆中国,我国的传统节日同样也可以进入异国他乡,比如我们的春节在西方发达国家就渐成气候,也没见洋人气急败坏地抵制。问题的关键在于,如果传统节日果真衰微了,我们就应该追问传统节日为何衰微?保护传统节日不是通过排斥洋节的方式完成,应该把洋节的兴盛当做我们反思土节的契机,这一点冯骥才说得好,“产生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觉,才能把传统节日的文化精髓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