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打造“第二个三星” 从人才本土化开始

26.04.2014  14:44

在中国打造的第二个‘三星’应该更强大、更独立,综合实力上甚至可以和韩国三星相媲美。”4月22日,中国三星CTO、三星副社长、三星电子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王彤在中国三星总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中国再造一个三星。”目前中国三星仍在继续朝这个方向推进——巩固和充实研究开发、设计、生产这个完整链条,直至完全实现自我循环。这也是三星韩国总部不断放权、中国本土化人才走上前台的过程。

为了打造第二个三星,三星将海外最大的投资放在了中国。截至2013年,三星对华投资达到了168亿美元,到2015年投资额预计能达到260亿美元。三星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在中国的工厂,得益于在中国的研发,得益于产品反映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得益于人才本土化的不断深入。”王彤如是说。

形成独立的产业链条

王彤是三星中国发展的见证者,十几年前作为三星中国研究院第一任院长加盟三星,去年晋升为三星集团非韩籍的最高领导者。加盟三星中国之前,王彤是北京设计院的副院长,成为三星中国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长——这是三星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独立的研究院,也是三星在海外第一个由外国人领导的研究院。

过去十几年,王彤经历了中韩企业文化的碰撞与磨合。中国研究院通常更注重中长期计划,一个研究课题通常需要三五年以上的时间。相对而言,三星的节奏更快。即使是长期计划,也要看到短期的成果。“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团队往前走,且在前进的时候不断修正长期计划。所以一年的课题计划就很重要,没有中短期的布局和成果无法预料长期的发展。”王彤回忆道。

从1997年金融危机的低谷走出来,三星过去十几年在全球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等智能终端设备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其他产业也在全球全面开花,其成功经验何在?三星中国能否复制这些经验?

王彤将三星的成功归结为产业布局和决策的成功、跟随市场不断调整变化及持续的创新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创新永远是第一位的。如今全球电子产业已相当完善,硬件市场和软件市场都聚集了一大批成熟的企业,在这样一个成熟的市场还能做出什么独创的东西?只有超越别人,做出独到的东西,才会形成一个企业具有差异化的竞争能力。

来自美国分析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在全球手机市场的最新调查报告中指出,2013年三星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3.198亿台,占据了全球32.3%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三星之所以在智能终端有现在的地位,与早年的时候对半导体的决策分不开。包括电池、显示器、记忆芯片这些智能终端的最基本的组成元件也早有投入,且基本上做到全球最好。这足以说明三星十年前产业布局的决策是成功的。同时,当年的这些布局如果没有顺应市场的需求,没有一直做到不断的调整也不会走到现在。

因此,在中国打造“第二个三星”,不仅仅意味着产业规模的上量,更重要的是将三星的核心竞争能力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

第一要有产业布局,第二是要有市场技术,第三是把优秀人才凝聚在以研发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之中。”王彤说。

正在中国打造的“第二个三星”,目前已在苏州、天津、惠州、西安建成四大产业基地,实现了从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的一体化的产业布局,并且具有相当的规模。现在中国有独立的研究所就达10个,研发人员约有7000人,这还不包括三星工厂内部的技术中心、创新中心、研发中心,这样的规模在中国的其他公司是绝无仅有的。过去一年,中国三星凭借在智能手机业务的高速增长,销售额创造了新高。销售方面现在有五个支社,销售成果每年大幅度成长。

中国三星研究开发的成果,很多都体现在中国销售以及全球的销售产品里面。“今后要将生产、研发、销售全部在中国实现,三星中国要形成一个独立产业链条,要与韩国三星相媲美,我想那就是真正的‘第二个三星’了。”王彤说。

依靠本土的力量

在中国打造第二个三星,不是意味着韩国三星完全放手中国市场,而是一个韩国企业文化向中方渗透、融合一个过程。只有经历了真正的融合,才会实现未来真正的独立。

三星总部有全球各个地域的专家制度,已经开展了几十年。通常一些在国际化业务领域很有潜力的人,在很年轻的时候就会被派到全球某一个国家生活一年左右。这一年中没有具体的工作任务,只是了解当地社会、历史、文化,进行语言方面的培训。回到韩国以后就会被作为未来外派人才的储备。若干年后,当他们又回到当初的国家,他们通常都会说一口流利的当地语言,与当地文化的沟通、交流也是一件相对容易的事情。因为有过一年之前的积累,他们就会对这个国家一直保持关注,会加快融入当地社会的速度,更快地进入角色。

由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每年被派往中国的储备人才尤其多。因此,在韩国的各个产业部门,有一大批对中国市场非常了解的员工,中国公司与韩国总部的沟通也能够在各个层面达到非常深入的程度。

一方面韩国总部在进行文化渗透,另一方面中国公司也要主动融入韩国总部,才会获得更多的资源与共同作战的机会,并且在共同作战中收获更多的经验。

据王彤回忆,三星中国研究院和韩国方面的沟通在初期也有困难,大家互相不熟悉对方的沟通方式。中方很擅长写长篇的课题报告,告诉韩方从一开始到结尾是什么样的。但这样的表达方式对韩方而言有些问题,韩方看不出兴奋点及可开拓的点。后来中方调整了策略,让韩方也参与课题,大家一起实施课题。

除此之外,“第二个三星”计划的成功还要基于更多的本土化。中国三星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摆脱从韩国引进的模式,做好本土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对中方员工来说,机会越来越多。三星在中国的人数持续增长,到目前为止超过了12万人,其中韩方员工不过几百人。三星各分支机构,无论是本土干部的招募,还是加盟后本土干部晋升到管理层,规模都很大,且今后还会进一步扩大。

三星在中国的本土化是要完全融入中国社会的。研发中心也要将自己视作中国的研发中心,比如对中国政府所有的技术标准方向,中国大学的教授、学生的情况都要了解,和大学之间的来往,如研讨会、论坛等都比较频繁。

从人的角度来说,中国三星未来努力的方向是要由中国人来管理三星,现在大部分员工、干部都是中国成长起来的,对中国趋势的把握也比较好。

信任、国际大局观、本地化是王彤对于国际化的三星最为看中的三点。“进入三星后,我的国际眼光增长了很多,公司也一直对我非常信任。”王彤在采访中表示。

王彤认为,在三星国际化的经验中有四点值得中国企业借鉴。一是大胆启用当地人。第二是将企业文化和当地的文化很好地结合。第三是和当地的政府、人民融洽。第四是要把自己当成当地的企业公民,不仅是挣钱,还要投资,并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作当地国家的企业公民方面,中国三星做了不少的工作。中国三星一直以实现与员工同享成长快乐、与客户共享美好生活、与伙伴共担企业责任、与社区分享经营成果、为地球保护绿色生态作为社会责任努力的方向。在三星最尖端半导体工厂和研究所等重点投资区域的陕西省,中国三星开始在寻找一条经济投资与社会责任齐头并进的投资发展之路。(侯雪莲)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