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结束在哪落脚:中央红军八选根据地内幕

19.06.2015  20:06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撤离苦心经营多年的中央苏区,踏上战略大转移的漫漫征途。寻求战略转移的落脚点,成为当时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最主要的任务之一,这是关系战略转移成败和中国革命前途的重大问题。为此,在长达一年的艰难征途中,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根据敌情的变化,曾先后选择了湘西、川黔边、川西或川西北、川滇黔边、川西、川陕甘、接近苏联的边境地区等地作为战略转移的落脚点,但都没能实现,直到1935年10月到达陕北根据地后,才站稳了脚跟。

  可以看出,陕北根据地并非中共中央和红军最初的打算,而是在极端险恶的转移过程中为了摆脱敌人和保存自己,根据敌我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原定设想的结果。

  一、首先计划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师并创建新的根据地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大转移。起初中央红军计划是从南线突破广东军阀陈济棠的封锁线,然后沿赣、粤、湘、桂边境,到达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

  但是因为领导层的问题,长征出发前的准备非常仓促,不管是中央的、地方的、军事的、非军事的都是秘密进行的,在红军官兵当中没有进行充分的思想动员。关于为什么要退出中央根据地?当时的任务是什么?转移到哪里去?这些基本任务和方向问题,掌权者始终秘而不宣,甚至连师一级干部也不清楚。此外,由于并没想到要长征,只认为是一次“大搬家”,因而携带了许多“坛坛罐罐” 。每一个军团都成立后方部,带着成百上千副担子,根据地工厂的车床、印钞机以及石印机等设备都被拆下装箱,野战医院甚至连屎盆、尿盆都带上了。部队臃肿、负担沉重,红军每天只能前进二三十公里。主力部队像抬着“轿子”的轿夫,只起着开路和掩护作用,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处处被动挨打。尽管如此,英勇的红军官兵经过殊死搏斗,还是突破了国民党军设置的4道封锁线,渡过了湘江。11月底的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余人。

  为了配合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红二、六军团在湘西发动了强大攻势,连克永顺、大庸、桑植、桃源、慈利等县城,并包围了常德,威胁长沙、岳阳,声威大振。中央红军突破湘江封锁线后,沿大苗山脉北上,准备和红二、六军团会合。12月11日,中央红军占领湘桂边界的通道城。

  此时,红军面临的敌情异常严重,事实上到湘西的路已经被堵死。为了防止红军渡过湘江,蒋介石提前部署了在湘江以西区域“追剿”中央红军的计划。被蒋介石委任为“追剿军总司令”的湖南军阀何健按“南昌行营”的电令,在中央红军通往湘西的必经之路,构筑了四道碉堡线。当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何健急忙调集湘军及配属湘军的蒋系“中央军”薛岳所部共15个师的兵力,在通道城以北地区的武冈、绥宁、靖县、会同、芷江、黔阳一带布防,进行堵截。与此同时,蒋介石又急令“中央军”周浑元纵队从咸水跟踪追击,桂军第7军军长廖磊率24师由界首向龙胜进击,桂军15军军长夏威,也率部赶赴龙胜、西延一带。在各路敌军中,唯有奉命在黔东布防的黔军较为薄弱。

  根据以上情况,中央红军到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寻求战略转移落脚点的打算已无法实现。但是,博古、李德却不顾红军在湘西战役中大量减员、极度疲劳和战斗力空前削弱的实际情况,依然坚持原定计划,进军湘西。李德在其《中国纪事》中曾提到这段经过:“在到达黎平之前,我们举行了一次飞行会议,会上讨论了以后的作战方案。在谈到原来的计划时,我提请大家考虑:是否可以让那些在平行路线上追击我们的或向西面战略要地急赶的周部和其他敌军超过我们,我们自己在他们背后转向北方,与二军团建立联系。我们依靠二军团的根据地,再加上贺龙和萧克的部队,就可以在广阔的区域向敌人进攻,并在湘黔川三省的三角地带创造一大批苏区……。”对于毛泽东和其他与会者的态度,李德是这样写的:“毛泽东又粗暴地拒绝了这个建议,坚持继续向西进军,进入贵州内地。这次他不仅得到洛甫和王稼祥的支持,而且还得到了当时就准备转向'中央三人小组'一边的周恩来的支持。因此毛的建议被通过了。他乘此机会以谈话的方式第一次表达了他的想法,即应该放弃在长江以南同二军团一起建立苏区的意图。”

  从李德的回忆中,我们大致能了解到当时发生的情况:如果按李德的决定行动,红军就要通过敌人的层层碉堡线,钻进敌人事先设好的“口袋”,结果只能招致全军覆没。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敌我情况,力主放弃去湘西会合红二、六军团的意图,改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前进,争取主动,使部队得到必要的休整。毛泽东的这一正确主张,得到了军委大部分同志的赞同,其中包括张闻天和王稼祥的支持。于是红军自通道城改变了进军方向,突然折向贵州黎平,从而使蒋介石在湘江以西消灭红军的计划化为泡影。

  二、黎平会议决定建立以遵义为中心的川黔边根据地

  12月15日,红军穿越湘南进入贵州,先头部队占领了黔东边城黎平。中央政治局遂于18日在黎平召开会议,继续讨论红军行动方针的问题。经过激烈争论,主持会议的周恩来最后采纳了毛泽东的意见。会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战略方针之决定》,指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的苏维埃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新的根据地区应该是川黔边地区,在最初应以遵义为中心之地区”,正式放弃了北进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的计划。随后,中共中央又在贵州瓮安县猴场(今草塘)召开了政治局会议,重申黎平会议的决议,最终确定在川黔边地区建立根据地作为红军新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