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明祭祀中传承好家风
作为兼具节日和节气双重身份的清明,各地风俗活动很多,但扫墓祭祖、慎终追远几乎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无论是远在他乡的游子,还是在家辛勤劳作的人们,都会通过祭祖、插柳枝、吃鸡蛋等方式凭吊和缅怀逝去的先辈。潜移默化中,凝聚了家庭的力量,升华了兄弟姊妹的感情,祖辈生前立下的家训家规、良好家风亦在铭记中得到传承。
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规是家庭的“基本法”。历经时间的淘洗,血脉相承的家规家训,便会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家族文化,成为每个家庭成员“三观”的基石。家风是融化在我们血液中的气质,是沉淀于我们骨骼中的品格,与物质的贫富无关,在乎于心态,在乎于习惯,在乎于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对祖训家规的理解和践行。常有人说,小的时候,我们是父母的未来,成年之后,父母却成了我们的以后,这生命的奇妙传承中,离不开家风的陪伴。有人说,曾国藩从一个农家子弟一跃成为封疆大吏,是良好的家风成就了他。正因为曾氏家风代代相传,曾氏家族人才辈出。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千千万万个家庭的良好家风,净化着自家也感染着社会,在时间的长河中,可以汇聚成优秀的民风社风,共同构成“孝敬、谦让、团结、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欲治其国,必先齐家;欲齐其家,必先修身。纵观查处的大案要案,不少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往往有“家族腐败”因素。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落马的干部普遍家规不严、家风不正,家属亲属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形成家族式腐败。“一个家族要长久兴旺,靠权力、靠财富都难,但良好的家风可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说的是“小家”,着眼的是“大家”。
良好的家风,不仅是先人给后人留下的持家之道,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指引着我们对“恶”防微杜渐,对“善”积极作为。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好家风好家训,除了言传身教以外,更要找准切入点,探寻新方式,去汲取着先人的高尚品格,更要以身体力行的方式对后人进行家风家训教育,在实际探索中为其注入时代内涵。
清明祭祀,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这不只关系到一个家庭的家风,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点。传承良好家风,应与时代同行,强化家风建设,不忘先人教诲。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让优良的家风得到良好的培树和弘扬,成为一个家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成为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文/磊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