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窟里战斗的中国电影人

25.06.2015  13:09
原标题:在魔窟里战斗的中国电影人

 

  成功接管满映的功臣赵东黎、刘健民、张辛实。

  1945年底,东北电影公司演出纪念鲁迅逝世9周年话剧《阿Q正传》。

  在满映早期,编剧、导演和管理人员都是日本人。他们不了解中国东北的风俗人情,加上浓厚的“国策电影”色彩,使满映早期的影片艺术水准不高,在市场上非常不受欢迎。有鉴于此,加上影片产量增加的需要,甘粕正彦上任满映第二任理事长后,开始起用中国导演。

  最早被起用的中国导演是周晓波和朱文顺,他们所拍影片的风格完全不同。周晓波在1938年初加入满映,曾在一些 “国策影片”中担任助理导演。独立执导后,虽然也拍摄了一些反映城市生活和婚姻家庭生活的作品,但迎合日本人的国策电影却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由日本华北派遣军委托摄制的 《黄河》,歌颂伪满洲国军队的《大地逢春》等。而朱文顺则一直致力于反映城市小市民的生活,表现生活在底层人民的苦难,再现穷弱被欺、善良最终战胜丑恶的主题,一定程度地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的生活,可谓难能可贵。

  后来,又有王则、徐绍周、张天赐、宋绍宗、王心齐、杨叶等人开始独立拍片。越来越多的中国编导们透过作品或明或暗地表现出抗争的态度,并因此受到了日本人的“注意”。特别是王则,不仅在作品中表达不满情绪,更在公开发表的一些文章中抨击日伪当局,最终成为满映唯一一个因反满抗日被捕并且死于狱中的中国员工。

  1942年,几位满映的艺术工作者利用拍片间隙,排演了一部话剧《遥远的风沙》,同样透露出反满的情绪。 1944年,因为这部话剧,编导张英华 (后改名张辛实)被日伪当局以“思想犯”的罪名逮捕,一年后才获释。

  1945年8月,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共中央东北局在准备对东北的日军进行受降的同时,把接管满映列为接收长春的重中之重。在日本宣布投降一个月后,中共中央东北局负责人之一陈云悄悄来到长春,代表东北局同已经接管长春的苏军总司令马林诺夫斯基元帅进行接触,同时把东北局保护满映不受破坏的指示秘密传达给长春地下党。长春地下党负责人赵东黎和刘健民立即开始想法接近满映。

  当时,满映不仅仍有一批日籍人员(包括导演、摄影、编剧、音乐和演员等)留守,还有一批亲日人员在严格控制着满映的经济和人事大权。经过调查,刘健民发现满映以张辛实为首的一批进步青年,在日本投降后正在到处寻找共产党的地下组织,于是与张辛实和王启民、马守清、刘学尧等人见面建立联系。张辛实等人随即积极组织全厂职工参与护厂斗争,江浩、李光惠、阎德奎、陶学谦等摄影技术人员都积极加入到护厂的队伍中来,很快组成一个以进步电影工作者为主体的东北电影工作者联盟,取得了满映的管理权。

  他们还把滞留在东北的一批日本技术人才(摄影、导演和其他主创人员)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积极投身到建立“东北电影公司”的新的事业当中。后来,他们随着东北民主联军进行战略大撤退,在环境艰苦的黑龙江兴山 (今鹤岗)继续进行艺术创作,最终与延安电影团一起,正式组建了东北电影制片厂。

  1955年2月,东北电影制片厂正式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它是新中国第一家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中国的七个“第一部”,被形象地誉为“新中国电影的摇篮”。张辛实后来成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导演了 《花木兰》、《火焰驹》、《羌笛颂》、《他们并不陌生》等著名影片。王启民,作为满映明星出道,后来改做摄影,是当年满映第一个独立拍片的中国人。他和孙羽联合导演并担任摄影师的 《人到中年》荣获金鸡奖、百花奖等诸多奖项,是新中国电影史上一部难得的佳作。 1962年王启民拍摄的《独立大队》,一度作为电影学院摄影系的教材,被崔永元赞誉为“至今无人能及的黑白片摄影艺术家”。(记者/高 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