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当"地主" "互联网+"让农业焕发新活力

10.07.2015  09:55

    近日,家住南昌市的李女士收到一个特殊的菜篮子——4公斤黄瓜,黄瓜全部来自“自己的”土地。今年4月,南昌一家企业在市郊打造了一个农场,共有2000多块地,每块22平方米。李女士认购了其中两块地,摇身一变成为“地主”,通过手机便能指挥他人种菜。两个月后,蔬菜成熟,李女士在手机上点击“配送到家”,轻松“坐享其成”。

    距离南昌100多公里的万年县,也有一片为他人订制的土地,种植水稻。私人认购后,便有专人打理,并提供24小时远程视频监控。如今,在“互联网+”的浪潮下,这样的企业越来越多,不断开拓农业“蓝海”,打造出“私人订制”的全新模式。

     没有产量压力,也就没有食品安全问题

    7月7日,记者走进位于蒋巷湖光山舍农庄内的云耕农场,这里生机盎然,满眼都是黄瓜、南瓜、瓠子、秋葵等蔬菜,旁边的木牌,则像身份证一样,标注着每块菜地所有者的信息。

    “目前已开放的1000多块地全部认购一空,黄瓜、豇豆等蔬菜陆续成熟,直接配送至市民家中。”农场负责人李昕认为,市民如此热情,不仅是希望体验拥有土地的快乐,更多是对食品安全的渴望。

    “农场首先要做的就是确保蔬菜绿色无污染,怎么实现?关键是我们没有产量的压力。”李昕解释,市民认购土地后,可通过手机APP选择栽种品种,选择范围仅限当季蔬菜。一块地可同时栽种4个品种,年综合产量远低于市场上的产量。“没有产量的压力,就没有施农药、加化肥的动力,这种蔬菜更健康,口感也好。

    在万年县裴梅镇泉谷湾,江西正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打造的400亩私人订制水稻田,同样把质量摆在第一位。这里已有100亩地被认购,认购者来自省内各地。

    “我们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杜绝使用农药,水稻成熟后会送到北京检测,确保农药零残留后才会寄给认购者。”江西正稻公司负责人冯菲说,订制稻田一年一季,亩产200公斤,远低于普通土地的350公斤。“正因如此,我们才可以专心提高质量。

     手机轻松一点,专人帮忙打理

    作为O2O私人订制农场,仅仅让市民成为“地主”还远远不够,让“地主”也参与到种植的过程中,体验种植的快乐,才能充分体现“线上+线下”的互动优势。

    在云耕农场,每位“地主”可登录手机APP,从最初的播种,到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浇水和采摘,都可随时下达指令。农场管理人员依据指令,作出回应。

    “很多人担心,自己从没种过菜,指令下错了会不会有影响?”李昕一语道破了许多人心中的疑问,他说,农场每天都有专人巡视,一方面拍下照片上传至APP,一方面会根据蔬菜的生长状况进行提醒。

    “一旦缺水、缺肥,或者长虫,雇主第一时间就能知道,并根据管理人员的提示进行操作。”李昕说,如果雇主两天内没有响应,我们就会帮他操作。“此外,如果雇主实在没时间,还可以选择托管模式,全程交由管理人员打理。

    为了让雇主能够实时了解水稻生长情况,万年正稻公司也在农田四周安装了高清红外摄像头,24小时实时提供视频影像,雇主登录相关平台,一目了然。

     认购一块地,不仅吃好还能玩好

    拥有自己的土地固然好,但付出的成本到底值不值?如今,市民在云耕农场认购一块土地,一年需付出3600元,可享受50次市内免费配送。在万年正稻,一亩地一年则需要花费10800元。

    为此,李昕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块菜地年产量约200公斤,按市场平均价约为2000多元。市内配送50次,市场价每次20元,总价达到1000元。“这两项加起来就接近市民所付成本,但这些蔬菜质量却远非市场上的所能比,可说是物有所值。

    对万年正稻的认购价格,公司负责人冯菲解释,公司的客户定位以经济实力较强的人群为主,选择一年一季的品种,就是让大米质量精益求精。“如果雇主要来体验耕种,我们还能提前为他们准备周边的农家乐,既满足了城里人的需求,又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

     政府将加大引导力度

    据了解,自从2014年我国首个互联网私人订制农场落地安徽开始,多个省市都兴起了订制模式。然而,理念的落后、资金的制约、配套设施的落后,仍然制约着这种模式的推行。

    “很多人觉得这些蔬菜和市场上的看起来差不多,不值得一次性投入几千块钱。”李昕说,目前来农场认购土地的都是通过口碑传播,只有亲眼看到和亲口品尝,才会理解和接受这种消费方式。

    而在万年泉谷湾,由于较为偏远,网络硬件和道路交通问题凸显。“公司资金压力很大,只有通过政府帮忙,才能尽早解决。” 冯菲表示,O2O私人订制农场离不开线下体验,只有环境好、道路通畅,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

    “这种以农业为载体的互联网众筹模式有较好的社会效果。”省农业厅市场与涉外处副处长刘小兵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种模式在我省会越来越多,它结合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是一种典型的“第六产业”发展模式,符合时代发展需求。

    “我们将加大政策引导和鼓励,一些初创企业如果符合微利电商模式,还能申请免税政策。”刘小兵说,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个市场值得我们更多期待。记者 陈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