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后期工作已全部完成

06.02.2017  20:39

江西现存活态戏曲剧种33个

  记者昨日从江西省艺术研究院获悉,江西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自2016年4月正式启动以来,各项工作开展扎实有序。截至2016年12月28日,全省地方戏曲剧种普查数据表的著录、校对、专家审核上报等后期工作已全部完成。

  据普查结果初步统计,江西省现存活态戏曲剧种(含皮影戏、木偶戏)共33个。其中本土戏曲剧种24个:赣剧、弋阳腔、九江青阳腔、宜黄戏、广昌孟戏、婺源徽剧、东河戏、宁河戏、西河戏、赣南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赣西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萍乡采茶戏、宁都采茶戏、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袁河采茶戏、万载花灯戏、赣中花鼓戏、永修丫丫戏、南河戏。跨省剧种3个:京剧、黄梅戏、越剧。皮影戏2个:上栗皮影戏、湘东皮影戏。木偶戏4个:横峰提线木偶、兴国提线木偶、兴国手端木偶、信丰手端木偶。与《中国戏曲志·江西卷》所列剧种相比,恢复了一个剧种即弋阳腔,新增了2个剧种,即永修丫丫戏、南河戏。

  对于弋阳腔的独立剧种特质及其存续情况,江西省艺术研究院先后组织了多次学术研讨。我省弋阳腔专家研讨论证后认为,从剧种的完整成熟程度等多方面综合考量,明代“四大声腔”之一的弋阳腔至今依然保存在江西弋阳等地,具有构成剧种的班社及剧团、传人、剧目、曲牌音乐、行当、化妆、道具、服饰及表演风格等诸要素,因此,专家们一致认为应将弋阳腔认定为剧种,以便更好地传承保护古老的弋阳腔艺术。永修丫丫戏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起源于清嘉庆年间永修吴城镇的板凳曲,因其女角全部由男童扮演,头扎两个丫丫发髻而得名。南河戏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于清代乾隆至道光年间,保存了湖北黄梅戏最原始的剧目和表演形态,系早期黄梅戏的遗存。万叶等专家认为这两种戏剧形态具有较为重要的价值,建议将它们认定为戏曲剧种。

  此次普查工作共普查地方戏曲演出团体(含皮影戏、木偶戏)及各类艺术创研培训机构236个,涉及近20000名各类在职人员。其中地方戏曲剧种演出团体210个,皮影戏、木偶戏演出团体14个。通过此次普查,对江西全省戏曲与皮影戏、木偶戏剧种及剧团生存发展现状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制定地方戏曲保护扶持措施提供较为全面翔实的数据,打下良好的基础。(蒋国江 记者 徐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