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戾气”哪来? 专家:借机发泄内心不如意

10.09.2015  20:09

地铁戾气”哪来?专家:借机发泄内心不如意

  都市戾气之“地铁攻击

  本期策划 李嘉瑞

  8月25日

  北京地铁宋家庄站站台上,两名女乘客候车时加塞儿,被其他乘客和引导员劝阻后仍不听并大声骂人,并且动手要打劝阻的乘客。

  8月4日

  北京地铁4号线车厢内,两名女乘客争吵后大打出手,相互谩骂并撕扯裙子,几乎露出内衣,两人的衣服都被撕坏,手机、眼镜被摔坏。其中一名女子疑似已经身怀有孕。

  6月8日

  北京地铁10号线车厢内,因为上车时拥挤,两名男乘客大声争吵、对骂,随后其中一男子掏出“防狼喷雾”,对着另一男子猛喷。车厢里顿时充满刺鼻气味,乘客们的眼睛被熏得睁不开,纷纷逃下车去。

  4月14日

  北京地铁呼家楼站内,两名男子在厮打争吵,随后双双从3米高的楼梯上摔下。其中一人摔掉了几颗牙齿,随后神志不清。另一男子因为涉嫌故意伤害被刑事拘留。

  这些,都发生在最近半年的北京地铁里。其实,这只是一小部分,因为媒体和网络的放大,为人们所知。实际上,在早晚高峰,尤其是在几个客流量超大的站里,几乎每天都会发生类似的争吵、打骂事件。

  如果在网上搜索“北京地铁打架”,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打架视频。有在站台上的,有在车厢里的,有在楼梯上的,有男人和男人打的,有女人和女人打的;有1号线的,有4号线的,有10号线的,涵盖了地铁的每条线路,每个角落,每一类乘客。

  为什么到了地铁里,突然脾气就大了?是因为太拥挤,因为赶时间,还是因为没有阳光?是因为地铁里没有阳光,还是因为心中没有阳光?

   晚高峰

  对骂

  晚高峰的4号线,从中关村开始拥挤。年轻的小冯,在中关村上班。她常看见吵架,因为抢座,因为踩脚,因为胳膊肘顶了一下。每次在车厢里看别人吵架,小冯都觉得可笑。她不会去劝架,只会远远瞧着。她觉得,每天那么累,何必把时间浪费在无谓的争吵上呢?尤其面对的,只是一面之缘的陌生人。

  她没想到,这一天,她也成了主角。那天晚上下班,疲惫的小冯上了车,就靠着另一侧的车门,几乎睡着了。一对小情侣上车了,女子就站在小冯的旁边。车厢里太挤,小冯的身体和女子的身体几乎贴在一起。为了保持一点距离,小冯把胳膊交叉在胸前。车厢晃动时,小冯的肘部,就会和女子的肩膀相互顶撞。一开始,双方都是无意的。撞了几次以后,女子也开始用肘部顶一顶,回击一下。小冯躲不开,两个人的胳膊连同肘部,就渐渐顶在了一起,较上了劲。

  “你要不要脸啊?”突然,女子冲着小冯骂上了,小冯蒙了。连续的几句脏话之后,小冯也忍不住,开始跟女子对骂,声音也越来越大。旁边的人看见争吵,都努力挤一挤,躲开了。两个人的身边突然有了空间。

  两个人对骂着,小冯突然意识到,此时的自己,就像一直以来被自己所嘲笑的暴戾乘客一样。“说不定,当时别人也在嘲笑我呢。”小冯就这么走了一下神,等回过神来突然笑了。“就像疯子一样笑了。

   早高峰

  安检

  早高峰的5号线,拥挤异常。小杨家住方庄,每天要从蒲黄榆站坐地铁上班。承载了从亦庄而来的大批乘客,地铁列车抵达蒲黄榆时,小杨已经很难挤上去。小杨说,她看到过几次吵架,几乎都发生在安检仪器旁,都是乘客因为不愿安检,与安检员发生了争吵甚至冲突。

  “每个人都得安检,你懂不懂啊?”小杨说,这是她听到安检员说过的最刺耳的一句话。因为早高峰人多,很多携带小包的女士,都不愿意排大队过安检仪,都想直接过去。有时候,安检员会看一眼小包后放行,但遇到安检严格的时段,安检员就不愿意放行。

  那天早晨,可能是因为外面下雨的缘故,小杨明显觉得地铁里的人多。那个年轻的女性安检员,脾气好像也不太好,一直大声叫嚷着“安检、安检!”碰到不配合的乘客,就会说:“都要安检,懂不懂啊!

  一个年轻的女乘客,拿着女式小手包,很着急的样子,想直接过去,被安检员拦下了。安检员几乎冲着她吼:“每个人都得安检,你懂不懂啊?”女乘客也不示弱,愣是硬挤过去了。安检员转过身,又把那句话重复了一遍。这次,几乎是用骂人的语气了:“每个人都得安检,你懂不懂啊?”女乘客回头,狠狠瞪了一眼,但没停下脚步。两个人最终没骂起来,只是一瞬间的事,就过去了。

   节假日

  劝架

  小李很少坐地铁,平时都是开车上下班。偶尔的几次坐地铁经历,还让他碰上了一次激烈的打架。而且,他还参与了劝架。

  那天是个周末,地铁里的人很多。他在东单站换乘时,看见两个年轻男子扭打在了一起。旁边人说,两个人吵了一会儿了。可能是因为上车排队,相互拥挤,两个男子又下车打起来了。两人的身材差不多,力量也差不多,谁也打不赢谁。两个人就那么互相拽着,扯着衣服,怒目相视。

  两边排队的人们,躲得远远的,谁都不愿上来劝架。小李看着两个男子那么拽着、僵持着,就想上去劝劝。当时,小李还有一个朋友也在场。两个人过去,各拉开了一个男子,也算劝开了。两个打架的男子虽然被分开了,但嘴上仍然不停地骂着。劝架时,小李没多说什么,他也不知道当时该说点什么。

  两人扭打时,小李劝开的这名男子的手机,被对方抢走了。刚被分开,对方一边骂着,一边挣脱开劝架的人,又冲了过来。一边冲,一边猛地把手机摔在了地上。这下,两个人又急了。引导员说,经常会看见吵架、打架的,他们会劝,但如果真的打起来了,就只能报警了。警察来了,两个人都被带走了。这一次劝架失败了,后来,小李再没劝过架,因为他觉得,根本劝不开。

   心理专家

  说到底不是戾气的事

  就像作家刘心武的短篇小说《5·19长镜头》中描写的一样,吵架的人其实都有自己的心事。心理分析师王学军认为,说到底不是戾气的事,是许多人内心里有很多说不出口的不如意、不公正、不服气、不和谐,没有一个或找不到一个正常的出口,所以会点火就着,借机发泄。所谓戾气,不是因为眼前的一句、一件事,而是几年、甚至十几年许多事情的爆发。再深一步,是许多人的期望值与社会发展的现实差距太大,造成了许多人随时处在应急状态,爆发只是时机和早晚的事。

  人在这个环境中产生本能的预警状态,处于高戒备状态。平时的小事,这个时候也会激发愤怒。人处于一种被迫、无奈的状态下,激发了不安全感。在这种前提下,平时容易冲动的,甚至平时素质高、优雅的人,都会做出超常的举动。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以正义的一方出现,“我来管管你这种不文明的行为,”也会激发矛盾。

  对于如何避免,王学军认为,提高每个人对自己、对事件、对社会的认知能力,特别要看到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社会要求的差距,不要只看到社会和他人的问题,而不下决心、下功夫提升自己。有一句话,叫心里有色彩的人,走到哪里都是景色。当人们不再只是盯着社会的阴暗面、他人的阴暗面,自己心里居住着美好的时候,戾气自然就跑掉了。李娟还认为,安检和疏导岗位可以采取与乘客合作的方式,讲温暖的话:“大家都很辛苦,我们合作一下”,就比喊着“都靠右走,排队”更好。

  本报记者 李嘉瑞 文并摄J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