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限流”要如何避免网络对峙
[一周聚焦:充气城堡]
不能漠视儿童游艺的责任盲区
国庆七天长假,本是休闲放松的大好时机,怎料上海一桩突发事件却让家长们为之揪心。在上海杨浦某广场,一处户外儿童充气城堡被狂风整体吹翻,其中游耍的孩子们被抛向空中直接摔在水泥地上,现场哭喊声一片,其中一名2岁女童摔成颅骨骨折、颅内出血。血淋淋的现场图片,让网友“凡心微澜”惊呼:太可怕了!一切不负责任的事故都是谋财害命!
经上海安监部门初步调查,事故确定因商家对游乐设施的风险评估不到位引起。有网民分析,之所以城堡轻易被风吹起是因为没有做任何的固定,商场管理方与承租方都有责任对此事负责。新闻晨报记者“侬好旁友”在微博上追问:类似这些设施是否经过指定的安全检测?是谁同意经营许可的?都是哪些人在经营管理的?
有网民提醒,“这种事故不是第一次了!”的确,根据新闻搜索数据显示,由于“充气城堡”等户外游乐设施导致儿童受伤的新闻并不鲜见。就在今年7月,山东青岛一处充气城堡同样被大风掀翻,结果导致一名11岁男孩不幸身亡。这样攸关儿童生死的悲剧令人心痛,也引人反思。
安全措施严重不足谁该为此买单?@央视财经 关注到:充气城堡一般需要出厂证明和质检证书就可以了,相比其他游艺设施,要求低很多。使用的时候,商家与承租方签好合同就可以对外开放了。因为没有相关的规定和责任划分,一旦出现问题,将很难追究责任。
儿童安全警钟频频敲响,如何让“前车之鉴”成为“后事之师”,是网民们颇为关心的话题。网友“Barca_孟昊”认为,“如果不能报道出事件最终的处理结果,只报道事件本身的作用就大打折扣了”。网友“豆麻麻De小屋”附议,“这种事故不是一次两次了,发生过很多次,到今天为止都没有改进。得不到解决,什么都是虚假。”
[一周关注:地铁限流]
良性互动才能收获网络点赞
国庆刚过,上海地铁广兰路站就在一片网络吐槽中跃上新闻头条。9日起,为缓解大客流压力,上海地铁2号线广兰路站开始早高峰常态化限流。不过,这一措施并没有让乘客感到“更快更迅速”,反而显得越发拥挤,网民对此抱怨连连。“都是人人人人人人人从从从从众众众众 ”、“每天早上像十一景区一样” 等形象生动的网络表达让人过目难忘。
网络吐槽不仅吸引媒体关注,也让地铁官方倍感压力。@上海地铁shmetro 是上海申通地铁集团运营管理部官方微博,粉丝数超过560万,因为轨道交通的公共属性,该博发声也被视为代表政府官方。检索发现,10月9日至11日(十一后首个工作日期间),针对广兰路地铁站“限流”情况,@上海地铁shmetro 在3天内发布引导微博达10条,每条博文底下均备受网民围观。
吊诡的是,不论是微博还是微信,地铁官方都对“限流”效果表示满意,称“有效的缓解了站台客流过于密集及乘客楼梯口处大排长龙的现象”,而这与网民的反感态度差距甚远。网民“smxie22”气愤地表示:对冲现象只是瞬时的,而且人群是活动的,有地方疏散,现在被你们人为限流,造成闸机外大规模长时间人流积压,而且密度极大,基本上人贴人,发生紧急事件根本没时间疏通。
针对质疑,地铁运营方回应:“调整限流势在必行,安全与效率发生矛盾时,安全第一”,“宁可挨骂也要安全” 。但部分网友们仍然认为这是限流方案不当的托词,网友“AD-guest”形象地比喻:“为了防止暴饮暴食对胃不好,结果就强制把嘴缝住一半。”
网友“赫赫还是旦旦”甚至开始逐条列数“限流”败笔 :第一,以前进站时间从4分钟增长到现在10分钟;第二,进站口极其拥堵,在高峰时间一旦控制不住客流,极其容易发生踩踏;第三,改造后候车层人数,密度未见明显改善;第四,每天都有乘客质疑和站台人员吵架,而且工作人员明显增加一倍,维护成本极高。
轨道交通设计是属于全市一盘棋的大工程,每一个地方站点调整优化必然有其长远打算,上海地铁针对广兰路站的限流初衷,显然不是“没事找事”的“多此一举”。招致反感的原因不外乎:事前解释工作的不够到位,信息公开不够彻底;调整方案与实际操作有所差距,现实纠偏能力有待提高。
对于乘客短期内出现的不适应、网民调侃的讽刺和抱怨,上海地铁方要有“理解万岁”的气度,对症下药。首先,地铁方面有必要畅通以新媒体为主的沟通渠道,保证公开信息的足够透明,尊重公民知情权、监督权,进一步普及、细化“限流”方案的现实必要性、实施复杂性、长期可行性,加强传播“安全第一”的良苦用心。其次,在通过线上交流重获信任的基础上,地铁方面还应根据乘客反映的情况,进行“限流”方案的调整和优化,进一步提升“限流”的现实操作性,从而发挥线上线下“双线出击”的组合威力。
乘客是地铁最大的服务对象,“看上去再美”的方案也不及乘客的一次主动点赞。互通是互信的基础,互信是理解的前提,只有沟通双方的议事频率重回一个频道,申城的地铁小世界才会真正有所得益。
[一周人物:上理学子]
“人肉搜索”是对网出诳言的沉重警示
10月9日 5时36分,上海市宝山区(北纬31.4度、东经121.5度)发生M1.7级地震,震源深度6公里,震中距市中心人民广场约23公里。从跟帖情况看,因为震级较小,几乎所有网民都浑然不觉,淡定看待。但就在其中,一条“惹是生非”的网络诳语却引出非议不断。
在@上海发布 地震通报的微博下,一名未实名认证的草根网民口出狂言:“希望上海来个六级地震!”很快,该条留言被部分沪上网民挖掘出来,期间,留言博主还与质疑网友进行了网络争执。显然,不少网民被挑衅性的不当言论所激怒,迅速展开“人肉搜索”,疯狂扒出留言博主为上海理工大学一名在读学生,学号、姓名、照片等个人信息被一并公开传播。有了明确的谴责目标,部分情绪激动的网民还喊出“开除学籍”、“遣返原籍”的声音。此时,也有网友在嘀咕:多大点事儿啊,用得着上纲上线吗?
面对强大的舆论压力,留言博主删除所有微博,于当晚发文道歉:“真心的感觉后悔,真诚的道歉,我错了”。此前公开表态“严肃处理”的上海理工大学官方微博,也在第一时间转发扩散,“请原谅一个犯错误的学生”,“请各位大侠手下留情别再人肉他了”,言辞恳切。
对于上海理工大学的积极反馈,不买账者大有人在。除了对处理结果不满意的大部分意见以外,网友 “帅帅的悟空”认为这是在“ 回应不该回应的人和事”,“这个学生的言论,最多辅导员私下沟通就结束了。还搞到官方微博回应,实在是愚蠢。学校应该理直气壮依法保护学生的合法合理权利”。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也不该成为情绪宣泄的私人场所。在互联网实名制尚未全面铺开的当下,网络世界匿名性、散发性的多维特性,在提升网络热度的同时,也确实带来“泥沙俱下”的负面影响。因为一句“网言诳语”,这位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生遭遇到“人肉搜索”的蝴蝶效应,不啻为一次沉重警示。在大众麦克风时代,所有的突发事件,都是考验公民媒介素养的公共标尺,如何在自由表达时保持“谨言慎行”的定力,自律遵守法律和公序良俗,是微时代的发声本领。
在这一事件中,推波助瀾的“人肉搜索”因涉嫌舆论暴力,也是值得商榷和反思的时代现象。微博、微信不是任何人的自留地,不能动辄操使网络“私刑”。毕竟,“人肉搜索”被以看似正义的方式行野蛮征服之实的情形不胜枚举,使用网络的人一旦背离规则意识和公共精神,网络资源就可能陷入“公地悲剧”。
日前,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明确约束人肉搜索曝光个人隐私,说明国家层面司法解释的与时俱进。司法解释框架下的“保护与自我保护”,自然也是值得所有网民警醒的法治纠偏。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