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甸地震灾民临时安置点:一顶帐篷里住20人

08.08.2014  12:19

  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已经开始消杀工作。

  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志愿者捡拾“小河”里的垃圾。

  在帐篷里,地震生还者又开始了新的生活。

  晚上帐篷内亮起灯光,又是﹃万家灯火﹄。

  原标题:千百顶帐篷“一家人

  □记者朱建豪文 许俊文摄影

  阅读提示|逝者已去,生者坚强。地震已过去四天,昨天,通往灾区的大部分道路被抢通,大量救灾物资被运往受灾严重的村庄。大家在祈祷生命奇迹出现的同时,也在尽全力做好灾民安置工作。搬物资、做饭、打扫卫生……灾民们集中在一片由帐篷组成的临时家园,守望相助,保障了救援和安置的顺利进行。

  在受灾最严重的龙头山镇,救援人员设置了灾民临时安置点,附近所有社(村民组)的村民们都被安置住在这里的帐篷里,组成新的“帐篷公社”。昨日,记者探访了这个“帐篷公社”,记录了“社员”们的生活状况。

  返回家乡的村民

  忧心家人,急急返乡等待他们的将是“帐篷生活

  昨日早上,记者沿昭巧公路赶往震中龙头山镇。通往龙头山方向的道路上,大量背着麻袋、拉着行李箱的行人,正在着急赶路。

  “我们是在外打工的,听说家里地震了,这才着急坐火车赶回来。”一位行人告诉记者。

  “哎,家都没得了,人也没得了,我走不动了。”坐在路边抽烟的唐则海(音)低头说着。唐则海今年43岁,和妻子在福建一家模具厂打工,平常很少回家。75岁的母亲和一对儿女留守在家。地震发生后,邻居打电话告诉他,家人都没了。

  唐则海说,往家里赶时,心里很难受,着急回家,但快到家时,却不敢走了,他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就像一个梦。

  在昭巧公路上,每1000米的道路上,至少有20名从外返乡的村民。他们眼神焦急,步伐很快。

  这些返乡大军,离开打工的地方,等待他们的将是艰苦的生活。徐荣生一到龙头山镇的安置点就惊呆了,因为很长时间需要住在帐篷里了。

  支援震区的志愿者

  搬运物资,发放物品志愿者在“帐篷公社”忙碌着

  道路一旦打通,救灾物资就能顺利运抵重灾区,灾民的生活就有了保障。昨日上午10点,在鲁甸县龙头山镇沙坝村,爱心组织“中华邓世蕾爱心基金会”用货车运来价值300万的救灾物资,包括矿泉水、大米等,并在村子设置的发放点里发给村民。

  “我喊谁,谁答应一声,来领两箱水两箱面……”这句话,女孩果果在一小时内重复了十多次。因为发放点临近公路,村民聚集较多,比较嘈杂,一个女孩的声音在这里很难得到回应。发放物资一个多小时后,果果的嗓子哑了,又一名志愿者迟家良接替她,继续点名发放物资。

  “人人都有,大家不要着急!”物资不断发到灾民手中。村民们背着背篓将物资背回家。一位老人领取物资后,又将一箱方便面还给志愿者:“我家人少,吃不完,发给别人吧!

  在龙头山镇骡马口村的安置点,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堆成小山,五名身穿红色T恤的志愿者正在发放物资。

  志愿者介绍,这个“小山”其实是一个物资中转站,所有运到龙头山镇的救援物资,先卸到这里,再由其他车辆转运到其他村庄。而这5名志愿者的任务就是,卸货和装货。炎炎烈日下,5人汗流浃背。

  当起“大厨”的村民

  承担近千灾民的伙食供应他每天要切一百多斤的土豆

  哗啦,十几斤洗净了的土豆倒在余朝元的案板上,他刚刚切完一盆。他头也不抬,左手拾起一个土豆,右手提起一把菜刀,熟练地切了起来,速度甚至比身边的几个妇女都快。

  “这土豆一天切一百多斤没问题。”42岁的余朝元说,龙头山骡马口安置点设置后,他就在安置点“炊事班”里干起了“炊事兵”。余朝元所说的这个“炊事班”大多数是附近的村民,有和他一样的男人,还有一些妇女。

  土豆、辣椒、肉,余朝元和一群妇女在案板前忙活着。切菜、炒菜……从上午9点开始,“炊事班”就忙活起来。这群由十多个村民组织起来的“炊事班”,承担着骡马口安置点近千名灾民的伙食供应。

  切罢一盆土豆,早有人在一口直径一米的大锅下生起了火,余朝元又抄起巨型锅铲,开始烹制他的拿手好菜——炒土豆条。

  “味道不敢保证,但是绝对干净!”余朝元说。余朝元所在的炊事班有两口大锅,一锅炒着土豆,另一锅则正在炒着肉,肉香味飘满整个山谷。

  上午11点30分,早有孩子拿着碗筷在大锅前咬手指。“开饭了!”一位大嗓门村民吼了一声,村民们从各自的帐篷里走出来,排着弯曲的队伍,等着吃午饭。主食是大米和馒头,菜是炒肉和炒土豆。“炊事兵”们把饭菜和碗筷一字排开,由专人负责打饭和分发碗筷,就像一条流水线。

  热闹的午饭过后,大家纷纷将碗筷送回。大人们忙着干活,将碗筷放下就走,有人主动蹲在洗碗点清洗碗筷。让人意外的是,孩子们并未放下就走,而是蹲下来,用小手帮着洗起碗来,再将洗净的碗筷交给大人。

  住进帐篷的生还者

  帐篷内外同吃同住在“临时家园”开始新的生活

  在骡马口灾民安置点,救援帐篷多设在平缓的坡地和一条水泥路边,远远望去,密密麻麻,晚上时,帐篷内亮起灯光,就像万家灯火。运输物资的车辆在帐篷之间穿梭,身穿防化服的消毒人员背着喷雾器定时在安置点进行消毒。安置点有两个手机充电处,免费为灾民手机充电。安置点三餐有热食供应,有矿泉水和方便面供应。

  63岁的赵新荣一家6口人,住在水泥路边的一顶帐篷内,还有另外3户也住在这个帐篷里。小小帐篷里住着20口人,包括6个小孩。

  “都是小孩和老人睡,我们男的哪里不能睡哟?”赵新荣说,夜晚,老人和孩子睡在床上,大人则“打地铺”,“只要老人孩子有地方睡就好”。

  下午,巡诊的医生来到赵新荣的帐篷,发现其11个月大的孙女轻微咳嗽,就留下一盒甘草口服液,并交代,如果没有效果就到诊疗点就诊。

  “就生活不方便,其他都挺好。”赵新荣说,地震后很多人拥入村子救灾,让他十分感动。

(大河网-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