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焚烧入选低碳技术目录引质疑 发改委回应
[ 摘要 ]环保组织者认为,此举可能导致政策倾斜,受利益驱动,全国垃圾焚烧厂将有增多的可能。发改委回应,目录仅提供选择,遴选已经多轮专家评审。
佛山市南海绿电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设备。 IC 资料
垃圾焚烧技术或将贴上低碳标签。
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近日就《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以下简称《目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入选《目录》的34项低碳技术中,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被列入“燃料及原材料替代类技术”。
根据《目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技术与传统的卫生填埋垃圾处理方式相比,不仅减少了垃圾填埋缓慢降解过程中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在焚烧处理过程中通过能源化利用,起到替代化石燃料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碳减排效果。
消息发布后,自然之友等数十家环保组织 “联名上书”,通过邮件、寄送信息公开申请的方式,向国家发改委提出质疑。
“联名上书”发起组织之一,宜居广州生态环境保护中心项目管理员李嘉敏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一旦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被列入《目录》,意味着垃圾焚烧厂将会得到未来的低碳补贴和政策倾斜,受此驱动,全国垃圾焚烧厂将可能增多。
国家发改委的官方资料显示,我国年产生活垃圾约3亿吨,目前,全国已建成各类垃圾焚烧发电厂100多座,处理规模已经超过垃圾收运总量的20%。
三点质疑三点回应
据环保组织“自然之友”统计,截至2014年8月5日,已有46家单位、208名个人在《就垃圾焚烧发电问题致发改委气候司的一封信》下面署名。
就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纳入《目录》,民间环保团体主要提出三点质疑,对此,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国内政策和履约处处长蒋兆理蒋兆理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一一做出回应。
质疑一:垃圾焚烧不低碳
在环保组织的意见中,提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不是一种低碳的能源利用方式。
他们用数据展示,虽然垃圾焚烧优于垃圾填埋,但其碳排放量要远多于沼气、好氧堆肥等非焚烧方式。并且在不同能源发电的能源转化效率上,焚烧仅为13%-27%,低于风电的35%和化石能源的40%。
回应一:目录仅提供选择
蒋兆理:技术目录不解决垃圾焚烧的管理问题,而是在技术上,提供更多在垃圾处理方面的选择。有些人可能将管理和技术一概而论,我认为这有失偏颇。垃圾管理有沼气、好氧堆肥等多个选择,但是按我们的程序,一般选出企业推荐的成熟技术,其他的也欢迎来参加评选。
我们也欢迎其他非焚烧的垃圾处理技术,但发改委目前没收到企业或者个人的申报。而且我们技术目录是每年更新的,假如某个科学家、企业掌握了更好的技术,按我们的程序在确认之后,我们当然会纳入到其中。我们本身的价值判断就是技术本身带来的减碳量和它的适用性、技术经济的先进性,所有的技术只要能减碳都可以放入技术目录。
质疑二:监管力度和水平不足或致负面影响
环保组织们认为,在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历史较长的发达国家,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和高新技术来控制焚烧过程所排放的污染物,并对废液和灰渣进行无害化处理。
而在垃圾焚烧发电发展历史较短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由于环境监管力度和水平的不足,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常常带来更为直接的环境和公众健康影响。
回应二:肯定会有负面影响
蒋兆理:在反对垃圾焚烧的时候,要想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更优于垃圾焚烧?如果有其他更好的方法,我们当然更愿意尝试。当然在处理的过程中肯定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们也会关注那些负面影响的。
我们对反对声音要进行客观评价,尽管垃圾焚烧技术对周边1-2公里范围内的人民肯定会有一些影响,必定会有反对意见。任何一项技术或管理措施,都会有相对有利这和相对不利者,这是一个利益的平衡,当然我们也会关注这些反对的呼声。
质疑三:不符合低碳目录遴选原则
生活垃圾焚烧技术,不符合低碳技术目录遴选的基本原则。
环保组织举例,原则中提到,“要有不同于传统成熟技术的创新性”,而中国第一座生活垃圾焚烧厂建于1988年的深圳,迄今已有26余年的历史,生活垃圾焚烧技术应已属于传统成熟技术。且“生活垃圾焚烧技术”这一概述过于笼统,它还可以细分为不同的技术。
回应三:经过七次专家严格评审
蒋兆理:我们是经过七次专家严格评审以及仔细测算的。经过这么多道程序,做出的评判应该是中肯、客观、准确的。我们用制度说话,而不是个人的判断。你如果对我们的程序有质疑我们欢迎,但如果对我们的结果有质疑,这就是另一回事了。
垃圾焚烧群体事件频发
据自然之友提供的资料显示,从2006年以来,大型公众聚集反对垃圾焚烧事件频繁发生,中国已有三十多城市民众为垃圾焚烧而维权。
2006年北京六里屯反对垃圾焚烧厂。2009年广州番禺,南京天井洼,北京阿苏卫反对垃圾焚烧厂。2012、2013年广州花都、广东东莞反对垃圾焚烧。2014年武汉锅顶山、浙江杭州反对垃圾焚烧。
2014年5月,浙江杭州余杭区上万居民聚集在拟建垃圾焚烧厂的地点,打出“坚决反对杭州中泰乡建垃圾焚烧厂”的标语,即使官方后来承诺未征得民众理解就不开工,但依然引起警民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