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烽:会所,又一个被毁的中文词汇?

08.02.2014  20:04

  春节前,成都市下发文件开始整顿“会所中的歪风”,这使得不少高档餐厅都调低收费标准,走上了亲民路线。一家原名为“橡树林会所”的高端休闲会所,其招牌上的“会所”二字更是被改贴成了“茶府”,草草改名的痕迹很明显。工作人员称,改名主要是因为“会所”名称现在有点“敏感”,改名后更有利于做生意。(2月7日《成都商报》)

  “‘会所’名称现在有点‘敏感’”,工作人员的这番话点出了一个现实:随着“会所中的歪风”专项整治行动的开展和深入,曾经风光无限“会所”如今已成为“过街老鼠”。虽然还称不上“人人喊打”,但至少,“会所”这个词算是被毁了,不再具有过往的神秘与风光,相反成了经营毒药,人人避之惟恐不及。

  当然啦,“会所”并非第一个被毁、“被敏感”的中文词汇。这些年,从干爹到表叔,从小姐到校长,多少曾经寓意美好、代表权威的词汇遭解构、被毁弃?平心而论,干爹、表叔、校长、会所这些词语词义的异化,罪不在其本身,而是对当下这个时代各种光怪陆离的现状,比如权力通吃、道德沦丧、情色泛滥等的自然投射。因为越是丑陋不堪的人或物往往越喜欢附庸风雅,从而给自己的无耻行为披上一层玫瑰色的文化外衣,只是如此一来,那些原本毫不相干的词汇便不幸躺着中枪,成为时代的牺牲品。

  就以此番“躺枪”的“会所”为例,虽称不上多高雅,但至少可算是个中性词。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所谓会所,就是以所在物业业主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综合性高级康体娱乐服务设施。从使用范围上看,会所可分为公共会所和社区会所。事实上,在欧美等国,经营会所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有些著名的会所虽然也常常是名流云集、高朋满座,但受到这些国家健全的权力制衡、舆论监督等体制的约束,会所并没有成为官商勾结的“腐败温床”。

  换言之,今天中国之所以“会所中的歪风”盛行横吹,与其归咎于会所本身的畸形发展,毋宁检讨权力监管、反腐体制方面存在的漏洞。毕竟,会所不过是一个平台,并非“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如果不能从根本上铲除官商勾结、权钱交易发生的体制土壤,那么就算把所有会所都关停了,或者会所全部主动改名易帜,也不可能真正杜绝官场歪风。因为“聪明”的官员商贾完全可以另觅他所,在一个没有会所之名而具会所之实的地方继续声色犬马、骄奢淫逸、勾肩搭背。而所谓的关停、改名不过是其耍的障眼法,目的在于金蝉脱壳。

  在这个意义上,还公园、景区于百姓,会所主动放低身段、改卖茶水等变化固然令人欣喜,但更关键的是要从制度层面破解并刹住“会所中的歪风”。否则,继“天上人间”、“会所公馆”之后,保不准又有什么寓意良善的词汇会“躺枪”,被张牙舞爪、没有底线的权力、金钱给毁了,进而沦为“敏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