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垚烽:盲目报读的都不是好专业

30.06.2014  12:38

  今年江苏省高考理科第一名的吴呈杰,原本对北大的新闻专业很感兴趣,但现在,小伙子改了主意。“这两天,所有采访我的记者都不建议我考新闻,所以我在考虑要不要读金融。”吴呈杰说,他对金融感兴趣,爸爸妈妈对此也意见一致。(6月27《现代快报》)

  看到这则新闻,同样作为一名新闻专业毕业的,并且正在从事媒体工作的“过来人”,我不禁扪心自问:倘若自己也去采访吴呈杰,我是会“”他报还是不报新闻专业呢?想了半天,答案是:我可能会保持沉默。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个人的心态也是矛盾的——既希望他报,又希望他别报。

  说希望他报,是因为相比其他一些行业,新闻工作是一个充满魅力、极富挑战的职业,它可以让你每天接触到新鲜事物、结识不同的人、体味各式各样的人生,难怪,就连大文豪马尔克斯都说新闻业是“世上最好的职业”;而之所以又不希望他报,则是基于现实的考虑。正如不少“业界良心”所指出的,新闻工作强度大、收入少不说,还要时时受各种窝囊气、看别人的冷眼,所以,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不是真心热爱新闻事业,很难在这条路上走太远。

  问题是,这种让人报也不是不报也不是“鸡肋专业”又岂止新闻一个?正所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这个知识急速贬值、大学生供过于求、找工作难于登天的时代,几乎不存在一个真正“高大上”的专业。

  这不,前两天微博上就在流传一个名为“千万别报我们专业”的“良心贴”。其中不乏一些被外界视为“热门”、“有前途”的专业,比如国际贸易,“听起来‘高大上’,转来转去还在国内混”;又比如环境工程,实习、工作地点不是在污水处理厂,就是在垃圾处理场。至于像法学、生物技术等早几年热的发烫的“好专业”,近年来更是因为岁岁“荣登”十大最难就业榜而声名狼藉。

  可见,专业的好与坏其实都是相对的,报哪个不报哪个关键还得看个人兴趣。有道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永不变心的伴侣。只有干着自己喜好的工作,在遭遇挫折、感到痛苦时才能有扛过去的动力。否则,即便待遇再好,也难免会有“七年之痒”。

  现在的问题是,在经过了12年流水线般的应试折腾以后,我们的学生还有多少能明确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呢?事实上,如今之所以有那么多学生其高考志愿由家长说了算,很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学生自己都不知道“我喜欢什么、将来想干什么”,结果就只好随大流,捡个热门的凑。以吴呈杰为例,无论是起初弃理工而选择新闻,还是在记者的“劝导”下转而考虑金融,都表明他对于自己的兴趣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缺乏明确的定位。

  对于一个已经成年的人来说,这是很可怕的。这种情况下,谁又能保证报读金融学就是正确的选择呢?换言之,相比争论哪个专业值得报,如何帮助学生寻找并确定兴趣点,或许是各位人生导师更应该研究的“课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