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城市"显山露水"是建设理念的进步

20.05.2015  11:32

  福建南平武夷新区规划面积4132平方公里,在建设过程中,武夷新区提出了“世界遗产地,绿色生态城”的总体目标,从项目规划到施工过程,从基础建设到休闲旅游文化的打造,都有意“显山露水”,打造山水相融、城景相依的特色风貌。(《厦门日报》5月19日)

  和动辄“显示高楼大厦”乃至“高大上的广场和马路”相比,城市规划建设刻意“显山露水”无疑是一种理念的进步。守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打造山海相拥、陆岛相望、海天一色的城市风貌,这样的独树一帜值得效仿。

  绿化建设注重结合城市自然的山水格局和生态环境现状,强调设计结合自然和城乡融合的规划理念,以道路、水系等带状通道为骨架,连接各山体、公园和绿点,使城市贴近自然,体现了城市规划生态优先的绿色理念。

  在不少的城市,近年来,不断有依山、傍海、临湖、靠河的商业楼盘出现,坊间对此非议和诟病很多。道路与水体岸线交汇的,沿道路的观水视线通廊却有建筑物遮挡,交汇区域未当作为景观节点,没有规划为绿地;道路与山体交汇的,沿道路的观山视线通廊有建筑物遮挡,“挡山遮水”和科学的生态建设规划相去甚远。

  曾几何时,山、海、湖、河等公共的生态资源,因为呈现了自自然然的原生态而魅力无穷,因为没有杂物,显得很干净,但是又曾几何时,依山、傍海、临湖、靠河的商业楼盘出现了,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破坏了公共生态资源,还造成了生态资源的视角污染,可谓大煞风景。

  但是,最关键的问题是体现了不公平,本来山、海、湖、河作为生态资源和美景,属于公共的绿色资源,应该为公众服务,但是商业楼盘的突兀出现,将这种公共产品变成了部分人的“私家花园”和后花园,剥夺了更多人欣赏美景的权利和方便,一栋栋商业楼盘,挡住了人们的视线,更遮挡了天际线,影响了城市的自然生态和田园的恬淡清爽之美。

  作为城市绿化和生态规划、设计和建设,不但要重视地面,更要重视天上,这个天上就指的是极目远眺的城市天际线。所谓城市天际线就是你站在城市中一个地方,向四周环顾,天地相交的那一条轮廓线就是天际线。

  记得数年前,北京市延庆县委书记侯君舒称,延庆县城主体高度为18米,也就是只有六层楼的高度,这是很少见的。现在延庆没有高楼,以后也不会建高楼,要很好地保护天际线,让老百姓不管站在哪个角度都能看到山脊。在一些地方对城市建筑片面求高、求大、求气派的今天,城市规划要求不能“挡海”,避免“遮山”,这种不厌其细的科学规划,无疑体现了更科学和更生态的细致规划。

  在很多城市,自然和人文的著名历史遗存都比较丰富,成为城市自古以来特有的历史文化名片,但是,随着城市高大建筑的不断增高和增多,城外的高塔看不见了,城外的山脉看不见了,城外的古楼看不见了,城外的江河湖泊和海天一色看不见了,人们的城市视线落点也仅仅只能是水泥和钢筋堆砌的建筑天际线,这是一种城市之美的严重缺失。

  在城市建设中淡化天际线意识,不但已经给城市美感带来了审美疲劳,也造成了城市无法挽回的美损。春城昆明,十几年前,还能看到满城乔木与参差不齐的屋宇相互掩映,四周山色,一湖净水,西山睡美人举首可见,而今必须站在昆明市制高点的省政府大楼顶层,才能看到睡美人的芳容;西安城中原有的建筑以低层为主.市中心钟楼、鼓楼、城楼以及城外大小雁塔等均突出于城市轮廓线上,成为城市的标志性景点,而今市内中高层建筑破坏了传统的城市轮廓线,“通视走廊”受阻;长沙市妙高峰地处城南高地,是唯一能够看到“山水州城浑然一体”古城特色的地方,但长期以来,整个山峰都完全淹没在了建筑后面。

  杭州西湖之美,不仅在于水,更在于有山作为背景,山的背景就应该是蓝天,这句话不仅是说给杭州的,更是说给很多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者听的,城市之美,不仅应该表现的内部,更应该表现在外部,不仅应该表现在近处,更应该表现在远处,能够透过城市极目远眺,看到城市外围的山脊轮廓,能够随时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存在,这样的城市之美因为多了郊野感而让人感受到恬淡和闲适之美。

  如今,实现“青山、碧水、绿地、蓝天”是很多城市要达到的生态目标,确保“蓝天工程”的实现也是很多城市决策者对市民的郑重承诺,但是如果城市缺少了天际线,那么,再绿的山我们看不到,再蓝的天我们没有合适的视角去欣赏,我们依然因为视觉量不够而苦恼和压抑,进而精神萎靡,头脑空白,这才是真的遗憾。

  当然,保护好我们城市的天际线,并不是说一味不建设高楼,那样也不符合现代化城市的要求,如果说城市是一个巨大的美的容器,那么保留天际轮廓线的美更是一个城市美的底线象征。如何在城市既能够营造出合适的天际线,又能够体现现代化意识,并且能够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才是城市管理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建设话题,但是不管怎么说,多些城市建设的天际线意识,也就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建设和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