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初:城市特困供养,让人有尊严的活着

28.08.2014  11:44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北京市城市特困人员供养办法》将于9月1日起正式施行,根据该供养办法,政府将担负解决特困人员的居住、养老、看病、上学等问题,供养标准不低于各区县上年度当地城镇居民平均生活水平。(8月27日《北京晚报》)

  报道称,这一《办法》的出台,弥补了北京城市“三无”人员没有相关政策帮扶的空白。在笔者看来,此举填补的不仅是一项政策的空白,更让受惠的人也能有尊严的活着。

  “活着”,不同群体的生活时常被摄影师或记者关注着、记录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或轻松惬意,或倍感压力,或举步维艰……关注“活着”,我们关注每一个群体的衣食住,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关注着每一个人的尊严。

  按照《办法》,城市特困人员包括持有本市非农业户籍的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办法》界定的这一特定群体,无疑是最需要帮助与关心的,帮助他们好好地活着是政府应当承担的责任。以前政府有低保政策的托底,但低水平的低保金,仍让这些特困家庭仍然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举步维艰。特困供养,让政府补助将远高于低保水平,告别那种杯水车薪式的救助,让每一个特困户也能有尊严的活着。

  好政策的实施,还要走好最后一公里,因为它关乎公平,要避免弄虚作假等。这背后要有监督,也与社会诚信有关,需好好管理,让惠及特困人群的政策彰显人道主义光芒。

  城市特困供养,当然不只北京的特困群体需要,其他城市也当有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