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0个月投资近2万亿 城投债年末“井喷”

28.11.2015  14:14
原标题:前10个月投资近2万亿 城投债年末“井喷

237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8995亿元。国家发改委11月12日公布了前10个月投资清单,高达近2万亿。如此巨额的投资,钱从何而来?

237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8995亿元。国家发改委11月12日公布了前10个月投资清单,高达近2万亿。如此巨额的投资,钱从何而来?

华夏时报》记者采访了解到,自去年下半年以来被打入“冷宫”的城投债再现卷土重来之势,与上述众多的基建投资不无关系。公开资料显示,发改委最近审批了多个城投债,特别是进入四季度后,城投债出现发行量大幅增加的情况,仅10月城投债单月发行规模就较9月增加316.8亿元至1706.7亿元。

最近的城投债猛增,与宏观政策的转变有很大关系。经济下行,地方城投平台亟须在基建投资上有些作为。”11月27日,经济学家宋清辉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去年,城投债快速扩张风险较大,‘43号文’的下发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了控制和预算管理。

爆发式增长

11月13日,青岛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青岛城投”)发布了其2015年度第二期短期融资券募集说明书,拟于近日发行20亿元的债券,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归还发行人本部银行借款,包括归还浦发银行5亿元、青岛银行2亿元、交通银行10亿元和恒丰银行3亿元贷款。

这些贷款此前被用于多个基建项目上,涉及重大的交通、水利等项目。”青岛发改委系统一位匿名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发债是上马基建项目筹资的主要途径之一,“目前各地除力推PPP筹资外,发债也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据悉,青岛城投系青岛市政府主要的国有资产管理和基础设施投资运营主体,经营范围包括城市旧城改造、交通建设等重大项目,青岛市国资委是其惟一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记者注意到,近来其他地方城投平台发债规模同样出现陡增情况。11月初,发改委批复同意了义乌城投发行不超过11亿元公司债券的计划。此次募资将全部资金用于义乌金融商务区市政设施工程和义乌市机场路安置配套工程两个项目。

公开数据显示,10月城投债单月发行规模1706.7亿元,较9月份增加316.8亿元,同比新增量由9月的-107.7亿元猛增至488.5亿元。另据光大证券估算,10月城投债发行量增至1529.7亿元,净增1175.7亿元。尽管统计口径不同,但均反映了城投债增幅很快的事实。

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徐高称,随着稳增长政策的加码,交通运输、建筑工程等依然是城投债主要投资行业,“四季度基建依然是重要的稳增长抓手”。

事实上,自今年三季度开始,城投债一改上半年负增长40%的态势,一路走高至正增长。而下半年以来,以城投平台发行的专项债计划规模翻番,集合信托连月增长,各种传统银行贷款、企业债等或明或暗放开,融资租赁、私募债、信托等也加码输血。

基建资金饥渴

作为稳增长的对策,以基建投资为主导的大型项目是决策层对冲经济下滑风险的主要手段。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10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2%,而10月单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从6.8%提高至9.5%。

这与宏观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河北一位地方政府官员对记者说,尽管投资增速依然高于固定资产投资,但后劲不足。统计数据显示,1-10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7.4%,增速比1-9月回落0.7个百分点,而10月同比增速再次放缓至12.9%。

去年考虑到城投债的快速扩张风险,政府下发了‘43号文’切割了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上述地方官员说,今年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城投的发债基建投资再度受到重视,发文放宽融资成为必然。

对比发现,“43号文”颁布仅8个月,国家又于5月15日发布了“40号文”。相较于43号文,40号文最主要的调整就是,在建项目允许继续银行贷款、企业债券融资有所松动等。

接着,发改委的相关文件还从发债主体、发债数量指标、募集资金总投资占比等多个方面大幅下调企业债发行门槛。“对企业债发行放松报审、核准环节,鼓励企业发债融资用于重点项目建设。”10月发改委下发通知称。其中,发改委还把今年专项建设债券基金规模增加至6000亿元,以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而此前公布的计划仅为3000亿元,足足多出了2倍。

基建依然是城投债主要投资的领域。”徐高表示。

谁来兜底?

去年9月后,中央试图为城投债建立一套硬性约束机制,将兜底接力棒传给“用脚投票”的市场。但事实上,因经济动力不足,此时让市场兜底城投债,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违约风险不减反增。

无奈,发改委再出政策,允许发新债还旧债。国家发改委今年6月下旬发文降低城投债发债的信用等级,“不低于AA”就可以发债,允许“不超过40%的募集资金”用于偿债。

记者梳理材料发现,在债券市场,城投债是增长极快的一种,特别是2008年经济刺激计划启动以来。申银万国的报告显示,2004年之前,城投债全年发行额不足百亿元。

但到了2005-2008年间,城投债发展提速,至2008年发行规模近1000亿元。城投债爆发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数据显示,2009-2011年,每年发行规模均超过3000亿元。2012年、2013年均超过9000亿元,2014年更是一举超过了1.6万亿元。

隐患也就此埋下。在此期间,国家审计署第一次审计出的地方政府债务约10万亿,到了2013年6月份,审计署审计出来的债务已将近18万亿,年均增长了19%,呈蔓延之势。

前几年,城投公司想要获得融资很容易,银行也都愿意贷款给有政府担保的基建项目。”一位证券公司分析师指出,此前城投公司偿还银行贷款也采取贷新还旧的方式,循环往复。审计署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土地审计报告显示,全国由地方政府负责偿还的债务中,需在今年偿还的金额高达1.86万亿元。

不过,“43号文”的出台改变了城投债的命运。按照“43号文”规定,截至2014年年底的存量债务应在2015年1月5日前上报;将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统筹财政资金优先偿还到期债务;2016年起只能通过省级政府举借政府债务。

此后,城投债受到较大影响,如在去年10月发债规模为1284.7亿元,11月为1169.2亿元,但到了12月规模骤降至729亿元。

固然城投债融资约束有所松动,但市场亦不能盲目乐观,毕竟过度的增加城投债也不是好事,在后续供给充足的情况下,需要适当控制城投债配置节奏。”宋清辉对记者说,对地方融资平台要堵疏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