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促乡村班车“退伍” 曾经奢侈的出行梦还会回来吗?

25.11.2015  20:01

    新华社南昌11月25日专电题:城镇化促乡村班车“退伍” 曾经奢侈的出行梦还会回来吗?

    新华社记者余贤红

    一趟班车,一段历史,一种情结。

    白云村,是江西省余干、万年、余江三县交界的一个村,离最近的乡镇有近二十多里路。往年老百姓进城上街主要坐班车,最近,记者发现,坐了十几年的班车不见了。

    “白云—黄金埠”班车是江西省余干县黄金埠镇的一趟乡村班车,每天早上八点从白云村集市出发,开往黄金埠镇,十几年来是当地百姓进城上街的主要交通工具。

    班车开通前,路还是土路,那时村民进城主要有三种方式:自行车、摩托车或者搭货车。只有每年学校组织去乡里参加学科竞赛的时候,学生们才能坐上拖拉机——头顶塑料薄膜防雨、手抓拖斗边缘防摔。

  今年78岁的东梅村村民彭桂英说,更早以前则是手推土车、走路进城,来回要一整日。

  班车,对村里人来说,是一个奢侈的出行梦。

  本世纪初,镇上能人看中了市场需求,承包了这条客运线。班车头一回进村,全村轰动,争相出来看热闹。每当班车开过,田里忙活的男女老少总会自然地直起身子来,稀罕地看一会儿。

  本世纪前十年,正是中国经济以“两位数”速度大发展的时代,每天穿梭于乡间的班车也经历了一段黄金岁月。

  班车开通以后,村民进城首选班车,要进城的人们一吃完饭就会在路边上候着。时间一久,很多人凭声音就能听出班车来了。早上进城、傍晚回村永远是班车最拥挤的时段。从白云村集市出发,沿途只要装得下,班车从来不拒载。

  过年前后是班车最忙的时候,平日的三班车改为全天发车。在白云村开了二十多年超市的叶定吉见证了这一“盛况”:“每天蒙蒙亮,店门外就站满了赶来坐班车的人。”处在客运线下游的村民经常要等上好几班之后才能勉强挤上车,为此,小小乡村客运还增加了支线。

  班车载着村民进城,载着村民回家,也见证了沿线农村的发展变迁。“十二五”时期,班车途经村庄大部分完成了新农村建设,改危房、修公路、装路灯、整池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以前家家户户住的瓦房现在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红砖楼房;原先的土路也修成了水泥路,通到各家门口;以往家家户户种田收割的场景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耕作,收割机逐渐代替人力打谷机,耕地机取代了老黄牛。

  不知从何时开始,乡间马路也开始有了“春运”,以前是“人挤车”,现在是“车挤车”。今年24岁的东梅村村民余小冰,常年在江苏一家制衣厂上班,去年年底开了一辆崭新的“斯柯达”回家,让众人啧啧称赞。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外出打工逐渐成为一种潮流,或做裁缝,或做装修,还有的开网店。

  像小冰一样,不少外出打拼挣到钱的村里人纷纷有了购车计划。“不开辆车回来都觉得没面儿”是时下很多农村人的想法。以记者所在的东梅村虎尾山小组为例,全组38户已有近10辆小汽车,家庭条件稍差一些的也购置了电动车。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私家车、电动车的增多,班车的命运也发生改变。不仅坐班车的人少了,支线减了,开通了十几年的班车,也在今年悄然退出了乡村道路。

  青壮年可以选择开车或骑电动车进城,但没了班车却难为了老年人和贫困家庭。虽然现在有电动客运三轮车来代替班车,但价格却高出好几倍,路上的颠簸也令人难以忍受,还有令人揪心的安全隐患。

  彭桂英的老伴和儿子近年来相继去世,与孙子亮亮相依为命。亮亮用打工的钱买了辆电动车,但彭桂英却用不了。“以前班车来回都是6块钱,现在坐三轮车进城要10块,来回要20块。”为了省那几十块钱,彭桂英经常走路进城。

  班车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背后展现的是沿线农村十多年的发展图景。不久前出台的“十三五”规划,协调发展和共享发展将成为重要的发展理念和路径。

  “可是,停运的班车还会回来吗?”彭桂英奶奶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