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原则培养孩子“输得起” 1~6岁是关键期

03.11.2014  16:36

成绩低就一蹶不振,做游戏死不认输,甚至乱发脾气;手工做得不好,就把作品往地上一扔,鼓着嘴生气……孩子的内心世界往往敏感脆弱,把胜负看得很重,常常会因为一点小挫折或大发脾气,或逃避退缩,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挫伤。

人们常说:“没有什么教育比逆境来得更实在”。一个能取得大成就的人必定经历过大的挫折。所以,逆商,即面对挫折、摆脱困境时的反应能力要从小培养。1~6岁是培养逆商的关键期,父母应有意识地帮孩子培养“输得起”的精神,尤其下面四大原则要记牢。

原则一:相信孩子

心理学家发现,你认定会发生的事情,总会再三发生,因为你相信,它才会发生。比如初学走路的孩子,如果家长成天担心他会摔倒,就会在言行举止中无意识地给孩子灌输“可能跌倒”的信息,那么孩子就可能总会跌倒的。如果家长换一种思路,给孩子灌输“妈妈相信你不会跌倒”的信息,孩子往往能顺利学会走路。再进一步说,家长不可能为孩子撑一辈子“保护伞”,所以要给予充分的信任,让他们自己学会坚强。孩子跌倒了不要赶紧去抱起来,或许孩子原本没那么委屈,可家长一抱反而让他变委屈。家长要鼓励孩子站起来继续走,让孩子的潜意识知道,自己跌倒就要自己爬起来,生活中很多事情要自己处理,而不是退缩。

原则二:延迟满足

孩子有“不愿输”、“不想输”的想法是好事,但“不能输”或者“输不起”却容易使其养成偏执型人格,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失败与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接纳并好好去体验即可。具体做起来,家长要善用“延迟满足”,别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等待”的意义。当然,“延迟满足”不是压制孩子的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而是培养一种能够与困难和平共处、同时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这样做,还能让孩子在成长中“去自我中心化”,学会多方面看待事物,才能成为独立的、会合作的人。

【1】 【2】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