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尴尬面对三年业绩 长期投资遭遇考验

03.01.2014  12:31

2013年已经收官,正是各路力量全力盘点基金全年业绩之时。其实,近期因为多方聚焦,早使那些“笑傲江湖”的基金广为人知。不过,与今年优秀者60%-80%的年度收益相比,若将考察区间拉长至最近3年,公募基金的投资收益却要逊色很多。

多数基金近三年业绩平平

或许是近几年大盘持续疲弱所致,又或许是2013年债市飞流直下所带来的冲击,合并盘点成立时间在3年以上的各类型公募基金可以发现,784只基金份额中(分级基金A、B份额,债基、货基A/B/C分开统计),自2010年12月30日至2013年12月30日的3年里,总体给投资者带来正回报的基金只有350只,占比仅为44.6%。其中,3年来基金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在15%以上的只有47只,这也意味着,3年之前成立的大量基金中,仅小部分能为持有人奉献平均每年5%或以上的回报。因此,有业内人士不屑地表示,如果普通投资者拥有较好的债券投资渠道,每年拿到5%的票息收入或许都不是难事。再进一步来看,与那些仍然维持着刚性兑付局面的信托产品乃至各地民间小额信贷机构的存款利率相比,公募基金的中长期回报更是显得十分苍白。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近3年投资收益能达到15%以上的基金,主要以偏股型基金为主,此外就是部分分级基金的A端份额、少量债券基金以及数只QDII。由此看来,在海外市场全面回暖的大背景下,备受国内投资者冷落的QDII,其实是一道“美丽的风景”。此外,在母基金风险控制较好的前提下,能给予投资者约定收益的分级基金A端份额也体现出了较好的投资价值。

目前,华宝兴业新兴产业、景顺长城内需增长、景顺长城内需贰号股票近3年的复权净值增长率排名前三,投资收益分别为47.05%、41.32%和37.90%。但这样的投资回报,比起一些基金的今年单个年度的表现,也要逊色不少。此外,记者也发现,不少基金3年积累下来的投资回报尚不及今年一年的收益。换句话说,“大年”之前可能已有好几年没有收成。

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一些早已享有盛名的基金产品身上。例如,一些成立10多年或者8、9年的老基金长期投资回报极为惊人,但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大部分投资收益都来自2006年、2007年和2009年的两轮牛市,近几年则多表现平平。这对于入市不久的基民而言,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稳定中长期业绩任重道远

许多基金公司也明白基金业绩大幅波动对客户所造成的损害,为改变基金产品中长期回报没有吸引力的局面,部分公司也在考核体系中纳入了3年、5年的考察期,或是提出“做绝对收益”的投资理念。不过,这些措施目前收效甚微。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A股主板市场已一熊数年,这给许多基金的投资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是一个重要的背景和原因。除此之外,“转而追求绝对收益”在现实中很难做到,因为追逐相对收益是基金经理长期以来所习惯的准则,他们天然就看重行业轮动和仓位控制。而且,基金经理还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例如销售部门对于短期业绩排名的喜好,以及同事、同行之间的比拼与竞争等,都使他们难以完全摒弃对于短期业绩的追逐。

也有基金公司人士表示,频繁的基金经理变动也给基金业绩的稳定带来了冲击。“有一只股票型基金前两年的业绩相当不错,但基金经理离职的前后一个月,可能是疏于管理和交接不当的原因,基金净值在这段时间回撤了将近十个百分点,震荡程度远大于该公司的其他产品。

不过,稳定中长期基金业绩尽管难关重重,却不可知难而远。近期,一家知名投行的研究部负责人表示,QFII进入中国后,每年的投资业绩都跑不过A股基金,曾遭到嘲笑,但若以三年的业绩数据来看,大部分A股基金却逊色于这些QFII的表现,这与QFII投资选股较为独特的理念和坚持分不开。

如此看来,A股基金要想留住投资者,以及引来更多“活水”,在改善投资行为模式和中长期业绩表现上仍然任重道远。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