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陷人才荒 东方基金六成经理“一拖多”
在基金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公募基金公司人才激励机制的缺失已经让其倍感压力,越来越多的基金正在被迫成为“一拖多”产品。近期就有媒体报道东方基金旗下六位基金经理“被全能”,而该公司基金经理的总人数仅有九人,一拖多严重程度可想而知。业内人士提醒,随着基金人才的匮乏,一些明星基金经理常被挂名招募新基金,投资者在购买时应该谨慎考虑。
东方基金“一拖多”现象严重
公募基金公司由于遭遇多重业态的竞争以及自身人才激励机制的缺失,正在逐渐失去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近日,因发行一款新基金产品而“暴露”一拖多现状的东方基金就进入了投资者的视野。
据媒体报道,东方基金旗下东方新兴成长混合基金于8月11日-8月29日公开发售。该基金拟由呼振翼管理,而呼振翼目前已经肩扛两只主动管理型偏股混合基金。资料显示,呼振翼2010年5月加盟东方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现任投资决策委员会委员、东方精选混合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东方增长中小盘混合型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目前,东方基金公司旗下共有9位基金经理,但仅有李坤元和吴长凤两人是“一对一”管理,剩下的均是“一拖多”。其中徐昀君管理4只基金,分别是东方稳健回报债券、东方强化收益债券、东方安心收益保本、东方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从名称中就可清晰可见其管理的产品既有债券又有保本与偏股混合型基金。
此外,还有4位基金经理一拖三:朱晓栋管理东方安心收益保本、东方利群混合、东方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张岗管理着东方核心动力股票、东方保本混合、东方安心收益保本;于鑫管理着东方龙混合、东方策略成长股票、东方利群混合;姚航管理着东方金账簿货币、东方保本混合、东方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而王丹丹也同时管理着两只基金,分别是东方稳健回报债券、东方安心收益保本。
中国经济网记者查看公司所有在职基金经理的从业经历后发现,从业在4年以上的仅有2位、3——4年有2位、2——3年有1位、1——2年是 2位、1年以内有2位。可见,公司一拖多的“主力”是从业经历在3年以下的年轻选手。
业内人士介绍,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基金经理一管多还有情可原,毕竟操作空间不大,业绩影响也不会太大。但如果是权益类产品就不同了,一管多将严重分散基金经理的精力,直接冲击回报率,更何况这些基金经理在投资阅历上是如此欠缺。
公募基金行业人才荒愈演愈烈
据同花顺iFinD最新统计,截至8月17日,在现任的963位公募基金经理中,近半数存在“一管多”现象,更有319位基金经理跨类型管理,占基金经理总数的三成。
业内人士表示,基金管理是一种重度的脑力工作,与基金经理的能力、精力息息相关。一个基金经理若管理过多的基金,其关注度无疑会被大大分散,超负荷的工作量也会使其精力难以跟上工作节奏,从而对基金业绩产生影响。
除了业绩上的隐患外,“一拖多”的基金还面临着持股过于集中和投资风格趋同的问题。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认为,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人,一般来说会倾向于投资自己熟悉的标的。而一名基金经理,尤其在权益类投资领域,真正熟悉的股票可能就十几只或几十只,如果他同时管理很多只基金,不可避免会造成重仓股的重合,使得这些基金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目前新基金数量不断膨胀、老基金经理人才大量流失的当下,许多基金公司的人才储备落后于现实需求,还出现了明星基金经理挂名招募新基金的现象。
一基金公司内部人士曾向媒体透露,“基金公司内部共享一个投研平台,所以平时由研究员管理基金的模式可以做得相当隐蔽,一般只有公司内部人士才可能知晓,投资者根本就无法甄别、查证。”然而,这种行为明摆着是对投资者的欺诈。
基金经理"一管多"背后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即人才的培养已远远跟不上新基金发行的速度,这一症结在短期内无法解决,投资者在选择基金时还需要擦亮眼睛,谨慎判断。(记者 康博)
官方微信 | 人民微博 | 官方微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