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堂出席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46届会议 连续第四次当选委员会副主席

16.03.2015  11:20
 

  3月3-6日,联合国统计委员会第46届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召开,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率团出席会议,参与对各项统计议题的审议。马建堂连续第四次当选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副主席。会议期间,马建堂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局局长签署统计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统计机构负责人开展了深入交流。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是全球统计系统的最高协调和决策机制,负责制定和发布全球统计标准,整合国际性统计活动和统计工作方案,推进各国统计能力建设和统计工作发展。委员会由24个成员国组成,我国于2012年再次当选委员会成员,任期截至2016年底。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回顾和总结上一届会议以来国际统计界开展的重点工作,安排未来统计工作计划。

 

  继第43届、第44届和第45届会议以后,马建堂在本届会议上连续第四次当选委员会副主席,同委员会执行局其他成员一道,在委员会会议闭会期间就国际性统计工作进行决策。

 

  第46届会议审议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工作对于联合国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支持,大数据在统计工作中的使用,人口和住房普查,住户调查,国民核算,国际比较项目等共13项议题。

 

  马建堂在审议中多次发言,阐述了中国对于有关议题的立场。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于2015年底到期,2016年起实施2015年后发展议程。马建堂发言指出,统计委员会要正确处理好同政府间进程等磋商机制之间的关系,为这些机制制定目标和具体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对于各项目标的监测指标,要把握好满足监测需求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统计能力之间的平衡,力求做到少而精;应组织力量进一步加强对监测指标的研究,在各项目标确定之后提出有关监测指标的建议。在审议大数据议题时,马建堂强调,大数据对于统计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机遇和挑战,有了大数据,统计机构从生产数据变为利用数据,统计委员会要十分重视对于大数据的研究。在审议人口和住房普查议题时,马建堂指出,下一轮普查中,我们要更加自觉地利用有关行政记录,更加自觉地利用电子化收集工具,更加自觉地利用互联网发展的成果,做好普查工作。在审议国际比较项目议题时,马建堂在肯定这一全球行动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态度和合作精神的同时,指出了这一项目存在的理论上、编制上和使用上的局限性,要求在未来开展国际比较项目时,要处理好编制工作频率和各国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要求在项目全球和地区管理上处理好工作效率和代表性之间的关系,增大比较方法和计算工作的透明度。

 

  3月4日,马建堂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统计局局长杜朗签署了中国国家统计局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之间统计合作谅解备忘录。文件要求,双方将在统计方法、社会经济统计分析、统计指标开发、数据发布等方面开展合作,交流双方的统计工作实践和经验。

 

  会议期间,马建堂还同荷兰统计局、德国联邦统计局、韩国统计厅、英国统计署、加拿大统计局、联合国统计司、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国工发组织等机构统计负责人进行了交流,商讨相互间合作的有关事项。

 

  代表团其他成员包括:国际合作司负责人杜卫群、统计设计管理司司长刘富江、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处长邓伟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