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伟:“墙洞男孩”被赶,火车站错在哪里?

17.05.2014  08:56

  三名流浪孩子在沈阳火车北站的北墙排风口“安家”,在这里过夜、吃饭,用这里挡风遮雨。报道次日,洞口处被加上了金属护栏,孩子们也不知去向。对此涉事火车站工作人员表示,“不知道孩子去哪儿了”,并推测是“被安置了”,但“这不属于我们的权限范围”。(5月14日《中国青年报》)

  社会上每天都在发生很多无奈的事,不论是在城市地井中长年累月生存的弱势群体,还是遍布大街小巷的乞讨人,再到刚刚被沈阳火车站封洞赶跑的“三名流浪儿”,在人们一味同情这些儿童遭遇的同时,更多的想起的是孩子父母亲人的冷恨,更多想到的是火车站方的无情,唯独没有想到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链接的缺痕,各扫门前雪的场景再次浮现,公说公理、婆说婆理,所做的一切无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破除窘状,须为这些部门自身责任加码。

  涉事火车站表示“不知道孩子们去哪儿了”;派出所民警则表示从未介入,且发出感叹:“能怎么办呢?这样的流浪儿太多了。”说这样的话,应该为他们感到脸红,如果是仅仅是从个人角度出发,相信他们也愿意更多的让人道占据主要地位,去尽绵薄之力帮助这些受难儿童。然而,如果是单位呢,一把手不说话,谁敢发言?办不成事,岂不成了人人眼中的怪物?

  随着媒体曝光的发酵,此事远远没有结束,就算是火车站方重新撤了铁丝网,又能怎样?撇下火车站排风口环境的风险不提,就说这样的狭隘空间里究竟能够住得下几个流浪人?“这样的流浪儿很多”,的确不少,这样的大环境下,一个部门的力量多么的渺小,长痛不如短痛,只能以落骂名封洞了之,最少不会出现诸如贵州毕节五名男童为取暖死在垃圾箱内的事件,如果那样,追究责任可就不好玩了。

  封洞的根本在于利益的取舍,关乎自己个人的利益,只能两两相权取其轻,宁落骂名不动功名,谁能说的了有错?办事的方法千千万,在此,也应追问,偌大的一个沈阳市,收容站救济所不会没有吧,火车站方为何就不能搭把手把这些孩子送回这里,至少这些孩子的生命无伤。在各扫门前雪的场景中,这些部门之间缺乏一种互动,缺乏一种向前看人道的精神,期待这次事件之后,收容救济制度渐渐完善起来,至少不会再出现这样的部门推诿、冷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