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十周年:揭开上海脐血库经营内幕

30.12.2013  22:38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今年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套节目以“中国之声”的呼号向全国播出的第十年。十年来,作为国家电台的首席频率,我们把自己当作一个平台,一个政府和百姓都能在这里发声、讨论、交流的平台;十年来,作为一个新闻频率,我们做真实的新闻,做有思想的新闻,做有温度的新闻,做历史的记录者和思考者。

  所以今天的每个整点,我们都选择了一件十年来和你一起见证过的新闻事件,也是中国之声当时有影响力的报道,来重温一些瞬间,透露一些幕后,评论一下影响,既是纪念我们一起相依相伴、共同成长的十年,也是表达你我始终如一的心声:心怀美好,相信进步。

   本时段聚焦:一个匿名短信,揭示脐血库存进被污染的血液;

  错综复杂的真相背后究竟什么力量在驱动?《新闻纵横》记者历时一年调查,揭开上海脐血库经营内幕。5年之后,当年揭示的问题是否解决?中国脐血库究竟该向何处去?

  脐带血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可以用于临床移植,治疗白血病等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和免疫系统疾病。目前我国共有十家脐带血库,即将迎来小宝宝的家庭可能都正面临着一个选择:孩子出生时,要不要给他留一份脐血?

  2008年1月,《新闻纵横》推出了5集系列报道《揭开上海脐血库经营内幕》,揭开了一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先一起来听当年报道的精彩回顾。

  2006年9月,200多位在上海脐血库自存脐血的妈妈突然收到一条匿名短信,称她们在脐血库保存的脐带血被细菌污染。但为继续向他们收钱,血库出具虚假的合格报告,有意隐瞒。

  陆怡:你宝宝的脐血检测结果是厌氧菌阳性,保存是毫无价值的,你被欺骗了。

  面对家长们的屡屡交涉,脐血库解释,细菌检测采取的是“二次排查法”,即第一次检测不合格就进行第二次检测,第二次检测通过就判定为合格。

  但多位家长证实,在所谓二次检测结果出来之前,这些脐血就已经以合格的名义入库。他们希望看到原始的检测资料,但负责检测的上海市六院却拒绝提供。

  记者:……艾书记,因为我们要采访的问题涉及到两百多个产妇的利益,也涉及到六院的声誉问题,所以我们觉得很有必要跟六院的领导沟通一下。您是什么态度呢?

  艾开兴:(继续锁门,下楼梯)……

  记者:我们就是很愿意听听六院把真实的想法、真实的情况向我们介绍一下。

  艾开兴:(进车库,开锁,关车门)……

  记者:艾书记!艾书记!

  艾开兴:(汽车扬长而去)……

  记者调查发现,作为上海地区唯一经卫生部批准设置的脐带血库,上海脐血库实际是被一家私营企业控股,而一直被脐血库突出宣传的“主办单位”上海市血液中心只占10%的股份,上海市红十字会占20%股份。

  葛剑敏:到最后才知道,哎呀原来是个私人公司,就跟你当时一开始的概念是完全不一样的。

  两位曾在脐血库工作的工作人员证实,为了减少检测、处理费用,一些捐赠的脐血不经处理就被直接废弃;而自体库,无论数量多少、检测是否合格,都以各种理由开脱,以“合格”名义入库,然后,收取费用。

  工作人员:自体库一直没有标准的。自体库,哎哟,自体库再少的血,也要让我们拿回来!

  面对愤怒的家长,上海市卫生局提出了“带菌的血也能移植”的观点。

  王英:这个细菌污染和这个脐血救命的这两个概念,孰重孰轻?肯定人们都要想:救命要紧啊!……它的细菌可以做药敏试验,可以用抗生素把它压下去。

  唐佩弦:有一点点污染就不能用,有一点污染的怀疑都不行!

  军事医学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医学会血液学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世界权威杂志《干细胞》编委长达20年的唐佩弦教授认为这种说法违背了基本的医学常识。

  记者:现在上海脐血库的人讲,根据国外的文献,他们看到有这样的报道,有菌的血现在也有移植成功的。

  唐佩弦:你要没有学术文章,随便自己吹吹的,那没有用的!把几十年的医学都推翻了!不是胡讲吗?

  据调查,全国多家脐血库都像上海脐血库一样,引进境外和社会资金成立第三方有限责任公司建库、管库,监管部门之所以默认这种经营模式,原本是希望以自体库的盈余来扶持公共库的发展。但是,商业化经营已把公共库的发展压缩到最低限度。加之缺乏监管,后患无穷。

  唐佩弦:它的危害就是把正经的医疗事业就毁了。

  现在请当年进行调查的记者之一,中国之声记者郭静。

  主持人:这组报道调查时间长达一年,为什么调查了这么长时间?

   郭静: 其实真正开始关注自存脐带血这个现象,还要更早。2006年6、7月间,我怀孕七八个月,在医院里定期产检的时候,我注意到脐血库的人。按照母婴保健法,各类推销人员都被拒绝在产科门外,但我发现,只有这些脐血库的人大摇大摆地活动在我们这群大腹便便的准妈妈和医生、护士之间,以至于我一度以为他们是医院的医生护士。当时他们也向我推销,我上网查了资料后大吃一惊:虽然脐带血的医学价值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自体储存和移植脐带血的有效性却一直存在着争议。正常分量的脐带血,最多能满足一个40公斤体重人的移植需求,也就是说,它最多能救一个10岁的孩子,但这些脐血自存的协议,一签就是18年、20年。更为关键的是,理论上讲,移植自存脐血受很多条件限制,世界上还没有一例自存脐血移植成功的病例。因为脐血配型成功率高,白血病等脐血能够移植治疗的疾病发病率比较低,所以原本捐赠、建公共库对社会更有利,为什么这些有合法资质的脐血库对明显带点忽悠的自体库如此热衷,却对更能有效利用脐血资源的公共库很淡漠呢?我对这个感到很好奇。

  但当时因为马上临产,我没能继续调查,但我生孩子那天,还是特地带上了采访机,在产床上录下了医生问我:脐带血捐还是存?——我当时选择的是捐,但直到今天,别说捐赠证明,就连废弃通知书我都没有收到过,也就是下落不明。

  2007年初,我休完产假上班,还是放心不下脐血自存这个选题,我上网想再查查资料,没想到就发现,就在我休产假期间,上海脐血库出了这件事。

  采访之所以艰难,是涉及人多,案情复杂,关键是,有关方面设置了重重障碍。脐血库自称他们有“通天”的本事,我们介入的时候,一些妈妈已经失去了对媒体的信任,因为他们发现,起初一些媒体还对这件事主动表示出浓厚兴趣,但很快都石沉大海,甚至,他们感觉,在某种力量的操纵下,当地掀起了一股对脐血库正面宣传的强大攻势。所以,取得这些妈妈的信任,掌握他们的情况、经历,就花了大量的时间。为了调查全面,我们一对一采访了70多位涉案家长,还想办法找到了3位脐血库的“深喉”,拿到了大量内部书面证据,多方求证,相互对照,尽最大可能还原事实。因为这件事既涉及地方利益,又涉及行业利益,所以我们不仅采访了脐血库、红十字会、血管办、卫生局等涉事方,也想尽办法采访到了国内最权威的脐带血研究、移植专家和临床移植医生,确保学术观点的准确。一年多的采访,仅整理出来的录音资料就有13万字,这还不算大量的照片、文字资料、检测报告等书面证据。

  主持人:这个报道至今还有相当的影响力,不管是通过百度还是微博搜索“脐带血”,都可以找到这篇报道。不少网友表示,看了这组报道很吃惊,很多人正是看了这组报道后,决定捐赠脐带血而不是自存。你怎么看这组报道的后期影响?

(中新网江西新闻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