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长把关”,大有猫腻

18.04.2015  02:51

  在4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严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流程繁冗、拖沓,亟需进一步简化流程,加快简政放权进程。总理说:“部长们参加的国务院常务会已经讨论通过的一些政策,现在却还‘卡’在那儿,难道让几个处长来‘把关’,这不在程序上完全颠倒了吗?”(4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网站)

  部委和地方文件运转过程中存在如此“中梗阻”,关键问题在于部长工作有欠缺,甚至在扮演“甩手掌柜角色”,或私下纵容,也说不定。细究其原因,表面看是审批层级太多,运转流程不够简化,简政放权不到位,但是既经国务院常委会讨论通过,成为高层决议,各部委和地方无论再抛出什么理由都是托辞,是借口。这起码证明政府部门离服务型政府、效能型政府的创建题旨相去甚远。

  如此看这个“处长把关”、程序大颠倒,就极为蹊跷。首先一点,一定是有关部门对新政策的落实有抵触情绪或心理。因为现实中,每有新政策出台,必然会对既有政策形成一种干预、干扰,甚至令既有政策废止。部门抛出个“处长把关”,显然是对新政的执行拖延时间,或令其“软着陆”,或令其走样,变得面目全非。

  而新政策之所以遭遇部门抵触,当然是部门利益保护作祟。不言而喻,新政策往往具有积极意义、惠民属性,一旦推行,部门诸如一些收费项目会因之叫停或缩水,一些权力也被关进笼子,让部门丧失指手画脚、颐指气使的行政依据或底气。由此看“处长把关”,或许就有很多猫腻,是部门敛财自肥、借机腐败的幌子。新政策本已拍板,但下属单位、服务对象就是迟迟看不到,那么就只得不断“跑部走动”,被要挟、被揩油的情形,注定难以避免。这真的贻害无穷。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新政策的制定及执行,其实是有时效性的,即“好政策要用在正当时”,一旦被拖延执行,那么无异丧失了先机,成为“马后课”,其情形等于人们都过河了,才开始划船过来,或开始搭桥。这对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毫无助益,只有掣肘、设障。新政策到此时,或许就是一张废纸,同时必然在无形中付出巨大代价,蒙受不可低估的损失。

  现代社会,机遇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经济社会发展,更注重乘势而上,有水快流。各行业各群体,都眼巴巴盼好政策,却被人为“”着,这跟“歪嘴和尚念经”,有什么两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