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老建筑活化大遗产:小微博物馆在行动

31.07.2014  17:44

近日,位于大栅栏琉璃厂核心区域的铁树斜街93号老宅院里,一家小微博物馆——93号院博物馆开馆迎客了,毛猴、兔爷、绒鸟、风筝、草编、木雕、金漆镶嵌、宫廷补绣……博物馆展示的各种民间藏品和非遗作品,无一不是精工细作。据悉,93号院博物馆实行免费对社会开放,它是以展示、体验、交流非遗及民俗手工艺品为主的传播体验基地,博物馆借助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的传统民居为受众打造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体验、展示和交流的场所。

闲置建筑遗产应投入再利用

日前,国家文物局召开了加强文物合理利用工作交流会。文化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在谈到文物合理利用问题时,强调文物利用不能“不够”和“不当”,其中“不够”就包括在文物保护规划、维修方案中对利用的措施考虑不够,应该在适宜的地方“鼓励更多的文保单位办成博物馆、纪念馆等公益性参观场所”。

励小捷在谈及对建筑遗产的再利用时也曾表示,建筑遗产的利用也不能“不够”和“不当”。所谓“不够”,表现为一部分由政府投入专门经费进行保护修缮,虽然保护了一批建筑遗产,却往往因为没有考虑使用问题,陷入维修—空置—衰败—再维修的怪圈,有学者将这种没有兼顾利用的保护方式称为“冻结式保护”。

专家称应避免建筑遗产陷入“冻结式保护”的怪圈,应科学合理适度地再利用建筑遗产,与“冻结式保护”和“拆古建新”这两种极端方式相比,建筑遗产的再利用不仅提供了对建筑遗产切实可行的保护方式,而且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

坐拥众多古建的西城,正在逐步修缮、开放一些珍贵的老院落,总数将达百余处,它们将会成为一个个有活力的京味文化展示的窗口。如何“活化”这些老宅院、如何科学地再利用这些老建筑成了修缮、开放这些老院落之前就得解决的问题,若其中一些院落适合开办博物馆的话何必让其闲置废弃或是花冤枉钱进行冻结式保护呢,博物馆群的建设也是对这些建筑遗产的一种有效“活化”,目前大栅栏地区已有十多家小型博物馆处于建设当中,其中93号院博物馆就是该区域小微博物馆群的先行试点。93号院博物馆不仅是对西城区大栅栏琉璃厂历史文化街区闲置的老建筑的“活化”,同时它作为小微博物馆群的先行试点,对探索旧城改造、文物保护与利用、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也具有示范性意义。

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年随着城市改造的逐步推进,对于老城区来说,如何在改善民生提高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能保护文物古建,传承历史文化,最终达到多方共赢的局面,这是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不止西城、北京和中国,甚至世界上其他的国家也都在积极探索如何破解这一课题。而小型博物馆对于传承历史文化来说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补充,是一种值得探索的发展模式。

93号院博物馆馆让非遗“活起来

93号院博物馆馆长蔺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博物馆是修缮基础上对闲置的老建筑的再利用,科学合理的再利用是对老建筑有效的“复活”与“活化”,93号院博物馆不仅使铁树斜街的这座老院落“活起来”,它更是“活化”文化遗产的一个平台,文化遗产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不只是一句口号,还应有贴近大众、走进民众生活的具体行动。

在闻名四九城的鬃人白——非遗传承人白大成眼中,93号院博物馆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活动阵地,它架起了非遗、传承人和观众沟通的桥梁,非常难得。

泥塑彩绘脸谱第五代传人林泓魁认为,对于非遗来说,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媒介,同时也是集中展示非遗项目的一个场所,博物馆不仅能保存非遗藏品、展示非遗作品,也能展现鲜活的非遗技艺,让观众耳听非遗知识、眼观非遗作品的同时还能亲自动手体验非遗制作技艺,只有这样博物馆和观众才能真正地互动起来。

业内专家也表示,与保护文物一样,要想通过单纯的保护来留住非物质文化遗产,事实上是很难实现的。单纯保护不但会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客观上也很难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诸多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如何在不破坏文化遗产的纯粹性与原真性的前提下,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合理的再利用,使保护与开发能够“同时并举”、“分别实施”,使非遗项目由“输血”变“造血”,以“”养“”,这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官方微信

人民微博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