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候鸟为何提前到鄱阳湖区“换班”?

24.02.2016  10:20

  一边是数万只天鹅在鄱阳湖都昌泗山水域集结,为北迁做准备,一边是夏候鸟灰头麦鸡提前抵达鄱阳湖戏耍。对于正在鄱阳湖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上演的冬夏候鸟交集的盛况,原因归结于近期温度回升较快。

  夏候鸟为何要提前到鄱阳湖区“换班”?冬候鸟是否会因贪恋美景变留鸟?昨日,记者邀请候鸟保护专家揭秘冬候鸟、夏候鸟的背后故事。

  大量天鹅集结。

  夏候鸟灰头麦鸡。

   早到的夏候鸟

  与近日气温回升较快有关

  2月18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开展候鸟监测时,在鄱阳湖都昌县候鸟自然保护区大汊湖围堤一侧的稻田里,观察并拍摄到两只灰头麦鸡。

  “这批灰头麦鸡明显是提前到来,比去年早到了12天,比2014年也早了8天。”监测人员对灰头麦鸡提前光临鄱阳湖感觉有些意外,“首批夏候鸟提前抵达,可能与近日气温回升较快有关。”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还表示,此时在鄱阳湖看到夏候鸟很罕见,而夏候鸟大部队将在一个月后抵达。

  另有科研人员调查报告显示,灰头麦鸡最早2月20日迁入,最晚9月17日迁离,居留时间约7个月。

  每年20万只鹭鸟来此度夏

  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负责人介绍,夏候鸟一般在2月下旬气温回升时,就会从南方飞抵鄱阳湖。“夏候鸟主要有灰头麦鸡、大白鹭、中白鹭、小白鹭、苍鹭等鹭类,一般灰头麦鸡来得最早。它们从鄱阳湖南部的多个省份飞来,有的还会继续向鄱阳湖的北面飞,有的则会一直停留在鄱阳湖。”受访负责人说,夏候鸟主要以鹭鸟为主,立春后从南方迁徙到鄱阳湖保护区度夏,每年大约有20万只。而其他种类的夏候鸟由于分布过广,一时还难以统计出批次、数量。

   北飞的冬候鸟

  数万只冬候鸟天鹅集结

  夏候鸟提前到鄱阳湖区“换班”,数万只冬候鸟天鹅也已集结为北迁做“功课”。

  2月18日,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人员监测到,数万只天鹅在鄱阳湖都昌泗山水域集结。都昌县候鸟自然区保护管理局一位受访工作人员介绍,首批北归返航越冬候鸟有近3万只,预计在今年3月中旬将迎来北迁高峰。在清明节前后,最后一批越冬候鸟将全部飞离鄱阳湖,返回到内蒙古大草原、西伯利亚等栖息地繁衍生息。“极少数的冬候鸟大雁已开始北迁,比原来的北迁至少提前一周。”一位候鸟专家认为,少部分大雁提前北迁,主要原因是受去年罕见冬汛影响,鄱阳湖自然保护区的水位普通较高,或导致部分大雁较难找到栖息地。

  冬候鸟北飞至少逾5000公里

  都昌候鸟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李跃告诉记者,每年有将近20万只候鸟来都昌湖区越冬,其中雁鸭类就占80%,另有东方白鹳和白鹤各3000多只。经过一个冬天的储备,鄱阳湖越冬候鸟逐渐开始北迁。

  “究竟是哪种冬候鸟最早北迁,目前还没有结论。有时最早发现小天鹅集群迁飞,有时是白额雁、豆雁等。另外,鸟类迁徙还分夜晚迁飞、白天迁飞,如此一来确实难以监测到具体数据。”鄱阳湖保护区管理局受访负责人说,冬候鸟向北飞到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寒冷地域,北飞至少要长途跋涉5000公里。

   候鸟变成留鸟

  充足食物留下近10万只冬候鸟

  2015年鄱阳湖夏候鸟调查工作报告显示,当年鄱阳湖夏候鸟种类达60余种,比2014年调查结果多10种。

  专家介绍,在夏季监测过程中,工作人员监测到,雁、鹳、鹤、鸥等10多类、近10万只冬候鸟还留在鄱阳湖,这在夏季极为罕见。

  在2015年8月下旬,监测人员还在湖区发现了23只全球极危候鸟青头潜鸭,并清晰地拍到1只青头潜鸭幼鸟在水中游动的画面,证实鄱阳湖区存在青头潜鸭自然繁殖的种群。我省鸟类专家介绍,青头潜鸭在鄱阳湖由冬候鸟变为留鸟,凸显了鄱阳湖在全球候鸟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候鸟变成留鸟的原因,主要是鄱阳湖区充足的食物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专家介绍,近年来,我省在滨湖地区实行四级保护候鸟责任制,遇到极端天气,组织人工给候鸟喂食,或给湖泊生态补水,大量冬候鸟夏季留在鄱阳湖繁殖栖息。另外,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也使得一些候鸟迁徙距离变短。

  省林科院一位受访人士介绍,一些候鸟变留鸟,对我省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一个有益补充,同时也对我省鸟类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

  文/记者欧阳兴 实习生肖英倩 图/记者许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