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兰:“无兜外衣”社会的善意也会让教师窒息

15.09.2015  21:43

  朱敏(化名)是一所小学的数学老师兼班主任,这两天教师节来临,她觉得特别累,“家长会变着法子送礼,我还得想办法把礼还回去”。朱敏透露,为了躲避家长送礼,这几天,她故意穿了无兜的衣服。面对躲不开的红包话题,很多老师也坦陈,压力很大,甚至有些害怕。(9月10日新闻晨报)

  又到一年教师节。照理说,作为教师群体自己的节日,这本来是一件值得高兴与庆贺的事情,是一个值得期待与纪念的日子,但是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一众教师不但不开心,反而还很纠结、很无措、很紧张、甚至还很恐惧。原因就在于,尽管国家层面早已明文规定“严禁教师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但送礼之风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且方式手段越来越隐蔽,让教师群体防不胜防、难以招架,毫不为过地说,红包话题似乎成为了教师节永远也绕不开的死穴。

  从情理上说,一句问候、一条短信、一张贺卡……家长们借助教师节这股热潮,向教师表情达意、以谢师恩,这没有什么不对,毕竟是人之常情,既是对教师付出的感谢,也是对教师工作的肯定与支持。然而,对万千教师而言,教书育人、无私奉献既是天职,更是使命,是职业所赋予的本能之举和应有要义,也是信仰所赋予的荣誉与可贵品质。纵然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教师节”万不该成为家长们的“送礼日”、“进贡日”,也不该成为教师们的“黄金日”“受难日”。

  其实,家长们热衷送礼的动机和目的根本无可置疑,无非是希望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多上心、多关照、多培养,但是饱含善意与真情的送礼之举,却让一众教师不胜其累,对他们来说,节日的祝福与问候,俨然变成了一种精神的负担与困扰。“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红包、手机钱包等高科技金融服务形式的兴起,送礼的方式与手段变得越来越隐蔽,已经不再局限于现金、购物卡等实物礼品,而是过渡到支付宝转账、微信支付等虚拟礼品层面。众所周知,迫于教学进度与教育任务的繁重与紧张,很多教师都是微信菜鸟,对于微信群、网络红包、朋友圈这些新媒体环境不甚了解,很多时候不经意间的指尖一滑,误打误撞地就将红包收入囊中,收也不是,退也退不出来。

  退一步说,即便没有虚拟红包,纯粹只是语言上的问候与祝福,对老师来说也不见得轻松多少。为了促进老师和家长的交流,电子时代几乎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家长微信群,教学任务本就繁重而紧张,面对轮番轰炸的网络祝福,如何不失礼节地向家长一一道谢也是一门艺术,不回复显得没礼貌,回复又大量地占用教学时间,拖延教学进度,让教师们感觉无所适从。如果说对于实物红包教师的拒绝尚且坚定而有力,那么对于新媒体环境下虚拟红包的拒绝却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拒礼而又照顾家长的情绪,已然成为了当下教师们亟需学习的一门“节日必修课”。

  也许,“被迫穿无兜外衣”只是这位朱敏教师一人的无奈,但是深受“红包文化”所累却是教师群体的共同烦恼,包裹善意与真心的祝福与送礼也会让教师窒息。对于教师节,不仅需要万千教师始终恪守清正廉洁的原则坚守道德底线,更需要一众家长保持理性自律自省,别再折腾教师,也别再带坏孩子,别让孩子过早地耳濡目染这种不良的红包风气,更别让世俗与物质偷走了教师节那份难得的安宁与纯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