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磊:多元化时代,应理性看待"不等式婚姻"

24.08.2015  11:33

  近日,网上爆出一组“90后迎娶52岁女老板”的新闻,引发网友热议。这段忘年恋因双方悬殊的年龄差异与社会地位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有爱心网友感慨“爱情果然不分年龄”纷纷送去祝福,也有人说“老年吃嫩草,恐难长久”,在当事人双方未置一词的情况下,女方迅速被冠以“高龄富婆”的标签,小伙为钱赔上青春甘为“倒插门”的判断甚嚣尘上,令人啼笑皆非。

  自古以来,“老夫少妻”、“皓首红颜”的搭配模式,无论是在虚拟文学、影视作品还是柴米油盐的现实生活中,都比“金童玉女”配来的更具眼球杀伤力和话题吸引力。这是因为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处于传统农耕封建社会,长期以来诸如“门当户对”、“才子佳人”、“英雄美女”的搭配方式广为大众所接纳,保守的思想、僵化的搭配模式令身处其中的人们难以接受除此之外的恋情,不仅仅是“忘年恋”饱受诟病,甚至连年龄相仿的“姐弟恋”、“师生恋”、“王子灰姑娘恋”都难送祝福,时不时冷嘲热讽、过度解读。这显然不是时代的进步,而是文明的倒退。

  随着社会发展,新思潮不断渗透,对于这种年龄不对等的婚姻,人们虽然在言辞中变得越来越理性,但媒体发起问卷调查时,多数人依旧对这种“不等式”的婚姻,抱有一些批判和质疑,甚至会被解读为“爱的阴谋”,有人质疑这种婚姻多数会掺杂着金钱的吸引力,也有人认为这种婚姻中间会有利益的成份,总之但凡有看似“不搭配”的格调,里面始终跳跃着诸多不和谐的音符。但很少有人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生活中的和谐与幸福,常常是当事男女双方之间的相互感应,而这种感应源于男女双方对爱情本职的深层理解,源于对生活的过滤和沉淀,需要经过自我心理和众多心灵的检验,更多的时候是一种自我体验,与他人的关系很微小。

  台湾歌手赵咏华在《最浪漫的事》中唱到:“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是一首描述恋爱中男女对爱情的理解和憧憬。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生活的经历也不尽相同,在择偶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尤其在当今追求多元化的社会里,无论哪一种婚姻模式,都应有他存在的理由和空间,我们没有必要统一作出一种答案,提出一种既定的模式,一切都因人、因情、因境而定。爱情是很神圣的一种精神文明,爱可以让人跨越鸿沟,可以让人忘情,也可以让人焕发青春。在历史过往中,很多经典的“忘年恋”也都受到了万人瞩目和世人称赞,比如迈克尔·道格拉斯与凯瑟琳·泽塔·琼斯、杨振宁和翁帆的老少情缘等等举不胜举,他们的婚姻依旧很幸福、很美满,也成为了生活中的模范夫妻家庭,受到了四方八方的羡慕。

  有人曾大胆语言,21世纪是情爱个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时代,不等式婚姻已构成多元化婚姻的一种模式。当我们站在世纪的门槛,你就发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放,对婚姻生活的各种观念,思潮、行为方式都有了一种宽容的心态。过去,那些年龄、地位的差距等棘手的问题在爱情面前早已显得微不足道。我们没有权利批评另外的“他们”,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他们人生的一个片段,用蒙太奇把他们的人生剪辑成了我们可以批评的样式,这样的分割和剪辑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从长远的角度上讲,甚至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被剪辑的对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以面对“忘年恋”的姿态面对彼此,我们的社会将变得越来越狭隘、越来越谨小慎微,直到将一切逼入死胡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