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榆:多地“看海捉鱼”折射城市建设短板

14.05.2014  10:56

  “开车路上走着,忽然感觉是在开船”,网友“深圳日月”一句调侃,道出中国多地雨季“心酸”。仅仅一天的偃旗息鼓后,大范围暴雨13日再袭中国南方、中东部,多地“看海捉鱼”,暴雨逃生避险指南、暴雨专用伞、雨靴网上走俏。(5月13日新华网)

  一个城市的发达、文明程度不仅单单表现在公民的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上。一个完整健全的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雨季来临,各地纷纷兴起“看海热”。笔者在佩服各地群众自我调侃的乐观心态时,对于地方政府城市基础建设的短浅目光多了一些担忧。5月8日以来,强降雨天气席卷中国南方、中东部,多地水浸“泽国”。由于多数城市配套的排水系统缺乏抵御大暴雨的能力,在大雨面前纷纷瘫痪,造成城市内涝严重。街道积水严重、雨水蔓入房屋,这些都严重的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

  对于这种“一水一涝”的现象,症结还是在于薄弱的城市排水系统。没有明确的规划和长远的目光这些都是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弊端。

  如何在根本上改变城市内涝问题,着力点还是在政府的引导上来。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问责制度,对于城市建设应立足长远,切忌目光短浅。应杜绝“城市建设工程跟着领导转”的现象,不能因为领导的换届交替,遗留“烂尾工程”。政府更不能搞“面子工程”,而是要多建“惠民工程”。

  城市建设是一个宏大的工程,它需要一届届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进。在这方面我们更应该学习发达国家在城市建设方面的先进理念。以青岛城市为例,100多年前,德国人就为这个沿海小渔村,设计了足够使用百年的现代排水系统,其中雨污分流模式,即使到今天,还有很多中国城市未能做到。正是德国人对于城市建设的严谨态度和长远打算才让城市充满着文明、现代的魅力。

  城市建设不能“一叶障目,目光短浅”。城市建设是个力气活,不能一蹴而就。贪图短期的利益的“面子工程”终究是自讨苦果。(东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