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年中国472所大学更名 多数“面子工程”作祟

12.06.2015  18:44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高考已经结束,不过,对于考生和家长来说,等分数、填志愿,挑学校、选专业依然是艰难的抉择。近几年来,许多高校都变更了学校的名字,考生要了解学校更难了。有媒体报道,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

  家长和学生了解学校,通常都是从大学的名字开始。比如“南通科技职业学院”和“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就把山西的一个考生家长给搞糊涂了,原来这两所学校分别是由南通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更名而来,原本两所优势专业风马牛不相及的学校,更名之后仅一字之差,给考生和家属带来了困惑。江苏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会在新校名之后附上原校名。

  打开这两所学校的官网,的确可以看到大字号的新校名后,都有一个括号,赫然标注着原校名。南通科技职业学院一位姓陈的工作人员表示,去年学校对口单招提前录取批次投放200个名额还招不满,更名之后今年投放1000个名额却供不应求,他强调更名只是招生人数上涨的原因之一,学校内涵发展才是关键。而解释为什么要更名,他说高职院校把“农业”等校名改为涵盖范围更广的“科技”、“理工”是大趋势,其他省这种情况也很普遍。

  有媒体统计,将近6年来,我国共有472所大学更名,占高校总数的23%。高校更名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名号从县市地名到比如“华东”“中国”这样的名号;二是从学校到学院再到大学,高校层次是不断升级;第三是用“科技”“理工”等热门词取代“农业”“纺织”等,“综合性”越来越强。

  高校频频更名的背后,的确是有一些原因。东南大学高等教育专家仲伟俊认为,高校更名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主要有两个层面原因:一个是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比学院强,学院比学校强,这也造成了高校逐渐形成了“重面子轻里子”的氛围;第二个就是更名不仅能给高校在吸引生源等方面带来利益,还能够让部分弱势高校对外交流更有“底气”。南京晓庄学院教授袁宗金认为,“更名热”背后是大学行政化在作祟。“学校更名升格后,领导的官位和待遇也会上升。

  有媒体发现,2013年5月到2015年4月,全国215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更名。占到具有高校总数的10%,其中升格更名占80多所,其他大部分是嫌弃原来的校名太小、太窄,追求高大上的更名。那么对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胡建华认为,更名升格这些多是历史不悠久的高职院校,由于人才培养规模质量的提升、师资队伍的发展等等这些因素,达到标准的院校更名升格能够拓展发展空间,也是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但是也有专家看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如果是争相的更名升级,会导致人才培养结构的失衡。“不仅会丢失历史积淀的办学经验,而且也会使人才培养定位和模式的模糊不清,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达不到本科院校的水准,技术技能也不如高职院校的学生。”所以公众一方面要破除“以名取校”的思维定式,不简单以名字判断学校水平,同时高等教育也应该淡化高校等级化管理,重视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学校,让高校有形更加有神。(记者王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