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渠道提升“新市民”文明素养

13.04.2016  00:31

  ●吴立成

  提升城镇“新市民”的文明素质,既是其职业和身份变换的需要,更是生活方式、社会角色、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转换的需要。通过对当前抚州城镇“新市民”文明素质状况的调查,我认为提升“新市民”文明素质需要通过多种形式,注入正能量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育人崇德。

  发挥新社区居委会的组织作用。城镇化之后所形成的新的社区组织,是“新市民”城镇文明素质和公共道德观念赖以养成的根基。要加强新社区活动、市民学校等载体的建设,按照不同的文明指数评价体系,采取符合实际的教学和培训手段,让“新市民”学习城镇社区的生活规则,使“新市民”慢慢适应新的城镇生活。

  强化宣传教育载体阵地作用。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各方力量,必须强化“新市民”素质提升的宣传教育载体和阵地。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作用,壮大主舆论思想,同时也要加大管理力度,注重发挥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对信息快速传播的影响。扩大文明单位、文明集体、文明楼道、文明市民的群众参与度和覆盖面。

  提高农民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农民能否成为真正的“新市民”,不仅取决于有没有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还取决于“新市民”自身科学文化素质的高低。目前抚州市各级政府部门推行的针对失土农民的“双证制”的教育模式,就是成功范例。“双证制”教育模式的推行,既解决了“新市民”掌握职业技能的问题,又解决了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问题。

  培养城镇社区文明礼仪宣讲员。城镇社区文明礼仪宣讲员来源于原有的城镇老社区,对“新市民”的社会现状比较了解。通过城镇社区文明礼仪宣讲员宣讲城镇公共领域的“公共文明规范”“公共礼仪”和示范,让“新市民”懂得在不同场所应具有的礼仪素养、公规意识和公规行为,自觉地克服并纠正生活陋习,达到培养“新市民”公共文明素质的实际效果。

  改善城镇社区的环境状况。“新市民”由于受其原有生活环境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与城镇生活秩序有很大的不同。融入城镇化后,“新市民”的原有生活习惯会受到较大冲击。改善城镇社区居住环境状况和城镇文明生活秩序,营造卫生、整洁和有序的生活氛围,是有效提高农民文明素质重要途径。

  制定适合“新市民”的城镇居民文明素质的评价体系。“新市民”应有的公共文明素质有一个较长的提高过程,现有的城镇文明素质的标准和评价体系与“新市民”文明素质的评价体系不相适应,如果套用原有的城镇文明素质的评价体系,就会产生评价体系不符合实际现状的尴尬局面,起不到应有的评价效果。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抚州市委原常委)

让协商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培育‘赣事’好商量品牌,在共同思想政治基础上,政协新闻网
解决烦心事 笑迎高铁来
● 本报记者 熊灵 通讯员 曾志明 谢建春 政协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