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市场大众消费红火:年货花样多 线上消费旺
1月28日,山东省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群众在黄河明珠文化广场,身着节日彩装,狂舞巨龙,迎接新春的到来。本报记者 郭俊锋摄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马年春节将至,在传统民俗的背后,今年的节日市场呈现出新特点:高端消费明显降温,大众消费快速增长。
商务部的预计显示,今年春节期间市场销售仍将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今年1月上中旬,商务部重点监测的零售企业销售额,比去年12月份增长20%左右。商家促销、年货花样繁多,大众餐饮、大众旅游、大众文体娱乐活动等消费深受百姓喜爱。
年货花样多 线上消费旺
“从上周末开始,我们的客流明显增加了一大截,很多人一买就是十几盒,一看就是给家里人带的。”在北京城乡仓储大超市的一家稻香村,店员边招呼顾客边告诉记者,稻香村的传统产品京八件年年都很受欢迎。今年的糕点礼盒“北京年味”特别受欢迎,天天都排着长队。
相比之下,去商场买东西有点老套了。在北京从事IT工作的河南小伙石振帅,准备用网购的形式给父母送些北京年货。他在购物网站上仔细挑选比价,然后轻点鼠标,收货地址直接填上老家地址。几天后,老北京酱香鸭、扒猪脸、酱猪肝、风味香酥鸡、庄园火腿,就送到了爸妈手上。“这样回家就不用大包小包的了,又方便又划算,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小伙子自豪地说。
如今,春节年货销售从线下“火”到了线上,各大电商网站纷纷出招,抢占年货市场。京东商城打出“万件年货狂促”的口号,专门设置了年货主页。而在淘宝网上,一家熟食礼盒店一天的销售量就在上千件,这要比一个大型卖场厉害得多。
年货销售到底有多火?1号店今年1月发布的《2014年年货消费趋势》显示,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年货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2014年年货销售同比去年上升了151%,其中移动端年货的销售额增长450%;而来自淘宝官方数据平台“淘宝指数”的数据则显示,截至1月26日,“年货”最近一个月的成交指数环比增长1187.9%。
为了应对市场的火热需求,相关部门也做了充足准备。商务部称,今年各地商业企业节日商品备货量普遍比平常增加了30%左右,大型批发市场库存一般可供7-15天的销售,零售企业库存可保证2-3天的销售。
商务部副部长房爱卿表示,广大商贸流通企业积极顺应消费变化趋势,力求品种丰富多样。比如上海蔬菜集团组织蔬菜及副食品40多万吨,品种有100多种。西安各大商场、超市加大了日用消费品货源的组织力度,供应品种超过15万种。
价格平民化 年夜饭简约
记者在北京南二环的大卖场发现,和去年一样,今年礼品继续走平民价路线,高端礼盒鲜见身影。在物美和家乐福超市,记者看到,今年营养品、酒类、饼干类等礼品盒价格并不高,大部分糖果、饼干礼盒均在100元以下,而红酒、营养品礼盒价格在200元~300元居多,1000元以上的高档礼盒、礼包少见踪影。
除夕年夜饭年年火爆,今年有何新变化呢?经常在北京市苏州街一家酒楼用餐的许勤女士发现,近一年多来酒楼的餐饮价格有了明显下降。“以往1000元的年夜饭订下来大概也就12个比较普通的菜,今年菜品价格明显比往年低。”
在勤俭节约的大背景下,年夜饭也走向了简约。网络调查显示,虽然不少饭店酒楼的年夜饭预订火爆,但仍有九成以上的受访者选择在自己家过年,仅6%的受访者选择去饭店吃。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将年夜饭的预算设在500元以内,预算超过1000元比例的仅占9.77%。
房爱卿表示,根据往年的规律,节前食用农产品价格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上涨。今年天气状况良好,低温雨雪冰冻等灾害天气比较少,给蔬菜等农产品的生产和运输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条件,食用农产品价格呈现出稳中有涨的态势,也有三个特点:一是上涨幅度小,二是上涨品种少,三是上涨时间晚。今冬食用农产品价格从去年12月中旬才开始出现上涨走势,比往年推迟半个月左右。
文化消费热 百姓成主角
对于今年的消费热点,商务部预测称,文化休闲消费将大幅增加。房爱卿称,休闲旅游、文化教育、娱乐健身等文明健康的消费理念和习惯逐步形成,助推文化休闲消费增长。来自旅游业分析预测,今年春节旅游需求将快速增长,民俗庙会、网游影视等消费将成为热点。
如今,“全家旅游过春节”的新消费方式很有市场。各大旅行机构推出的春节旅游产品已全线提前上架,但仍供不应求。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吴文学说,2014年春节,是全国假日工作机制运行以来的第34个黄金周。经过多年培育,百姓的出游心理日益成熟,春节合家团聚、十一举家出游已经成为假日市场的鲜明特征。
今年春节假日,各地推出一些“年味儿”十足的旅游节庆活动以及民俗旅游、乡村旅游、冰雪旅游、文化旅游、康体健身等假日旅游产品。海南当地旅行社推出了“私人定制”游旅游产品,游客可重游影片《私人订制》的重要外景拍摄地;山东在全省范围内推出47项“好客山东贺年会”民俗节会活动,以及“欢迎来山东过大年”等十大贺年游主题产品和十条年味浓郁的经典旅游线路。
专家表示,春节的文化消费趋热,是生活逐渐富足的基础上人们寻找文化皈依的一种心态。这种“年味儿”不需要多大排场,其核心是要向百姓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群众才是节日的“主角”。(本报记者 陈 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