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出一片新天地 大余上犹崇义共结赣州西部旅游联盟探析

29.06.2014  10:50

赣州西部绿海(资料图片)

    5月23日,大余、上犹、崇义三县签订《赣州西部旅游联盟框架协议》,标志着赣州西部旅游联盟正式成立。赣州西部旅游联盟以打造赣州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圈为目标,确定以“赣州西部绿海”为共同的旅游品牌和形象,为三县实现资源共享、联合推动赣州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奠定了坚实基础。

    大势所趋,应运而生

    为推进赣南旅游产业振兴发展,国家旅游局下发意见,明确提出支持赣州发展生态旅游,按标准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同时,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旅游强省建设的意见》。一系列利好政策为赣州旅游带来了黄金发展期,形成了全面推进赣南旅游产业振兴发展的良好势头。

    大余、上犹、崇义三县毗邻,区位优势明显,旅游景点集聚,具有很好的联合协作条件和抱团发展基础。赣州市委、市政府对旅游工作全面部署,助力赣州建设成为区域性旅游中心。为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局面,三县就势联合,成立赣州西部旅游联盟,确定了“赣州西部绿海”共同旅游品牌和形象。

    资源傲人,生态绝佳

    大余、上犹、崇义三县山川秀丽、景色优美,每个县的旅游资源都独具特色,赣州西部旅游联盟既将三县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又对每个县的旅游特色加以区分,形成“崇义看山,上犹看水,大余看文化”的景点布局。

    崇义县森林覆盖率达88.3%,为全国县级之首。崇义有中国空气负氧离子含量最高的风景区-阳岭;有江西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有中国最大的客家梯田-上堡梯田。去年,崇义县提出了“建设景区化”的发展理念,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统一规划建设,让城市和旅游景区融为一体。

    上犹毗邻赣州市中心城区,生态资源优越,山奇水秀,森林覆盖率达83.6%,空气质量长年处于1级标准,境内有各种旅游资源200多处,有陡水湖、五指峰两个国家级森林公园。近年来,上犹县提出依托区位和生态两大优势,着力打造“一条鱼、一幅画、一块石、一杯茶、一列火车”生态旅游“五张名片”。

    大余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素有江西“南大门”之称,大余有承载无数历史回忆、江南现存最长最完整的梅关古道,有著名的江南名刹丫山、灵岩寺等旅游景点。面对转型发展升级,大余县提出了“旅游活县”的发展战略,把发展旅游产业作为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

    抱团发展,协作共荣

    赣州西部旅游联盟以打造赣州西部生态旅游经济圈为目标,确定“赣州西部绿海”为共同的旅游品牌和形象。“赣州西部旅游联盟的成立,为大余、上犹、崇义三县抱团发展、协作共荣搭建了很好的平台,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解决目前三县旅游部门孤军作战、营销力度不够、重复建设等问题。”崇义县旅游局局长罗德明说。

    “今年我们将着重设计、制作旅游联盟宣传营销资料,建立宣传平台,统一宣传口径,并在深圳、广州等地举办旅游推介会,邀请广东、上海等地主要旅行社到三县实地考察,打响‘赣州西部绿海’旅游品牌。”大余县旅游局局长廖晓初介绍,3个县每年将各出资100万元,设立旅游联盟发展基金,用于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营销。

    “联盟的成立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对于助力赣州建设区域性旅游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逐步在赣州形成‘红看瑞金、于都、兴国,绿看崇义、上犹、大余’的旅游格局。”上犹县旅游局局长肖军说。联盟的成立将实现三县旅游资源共享,联合推动赣州西部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共同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

     区域合作,前景可期

    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近年来,大余、上犹、崇义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三县的旅游经济均取得了巨大发展,赣州西部旅游联盟的成立将让三县旅游经济更上一层楼。

    单兵作战,效果有限;区域合作,前景可期。联盟的成立,一是有利于整合旅游资源,避免散、小、乱、差现象,提升各县配套服务能力;二是有利于宣传推广,形成规模效应, 做大做强旅游品牌;三是可以避免景点同质化现象,联盟将统一规划,突显各县的旅游特色,发挥各自的优势;四是有利于招商引资,三县将集中力量,抱团争资争项。

    “从旅游市场发展规律来看,在旅游市场推广的初期阶段,区域合作的方式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只要这张名片打出去、打响了,‘赣州西部绿海’将成为我市旅游新亮点,前景不可限量。”赣州市旅游局副局长罗沪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市旅游局将不断推进赣州西部旅游联盟发展壮大,助推大余、上犹、崇义三地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努力让“赣州西部绿海”走向全国。(叶金峰 见习记者吴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