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

10.11.2021  16:02

  贺丹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思想政治理论不仅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课程平台,也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要阵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在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上下功夫,提升教学实效。这为当前与今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对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强化政治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引导是思政课的基本功能。”上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解决学生理想信念的问题。高校大学生处在人生“拔节孕穗期”,形成怎样的理想信念,是胸怀大我、与党和国家的前进方向相一致,还是沉浸在自己的“小小悲欢”、甚至误入歧途,这不仅对个人,而且对国家和社会,都至关重要。高校大学生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的,这个过程必然需要一定的政治引导。能否发挥好这种政治引导功能,决定着思政课的成败。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发挥好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关键在于思政课教师要政治过硬。思政课教师要做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典范,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在教学实践中坚守政治方向,努力做马克思主义的合格传播者。

  强化学理阐释。学理阐释强调的是,在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思政课教师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清楚,要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从学理上阐释明白,所讲的理论、观点、结论要经得起学生各种“为什么”的追问。只有从学理上阐释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为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以及如何在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才能让大学生真正信服。思政课教师要精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有看透历史迷雾的本领,善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向青年大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强化价值塑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塑造,就是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知识传授,使当代青年大学生能够清晰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充分体会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巨大力量,深刻了解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有了中国共产党,才有今日中国的沧桑巨变和伟大成就。思政课教师不能只做传授知识、技能的“经师”,更要做有情怀、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师”;不能只习惯于用干巴巴的理论知识来填鸭课堂,而是要善于用生动的历史与鲜活的现实说服学生、感染学生,由此引导学生形成价值认同。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不仅要求教师要本着使命感、责任感去教书育人,更要勇于不断探索、攻坚克难,并以为人师表、身正为范的表率和典范,点亮自己也照亮别人。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过程中,政治引导、学理阐释和价值塑造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共同构成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其中,政治引导是灵魂。要通过精心组织和设计,把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融入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其次,学理阐释是关键。能否从学理上阐释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最后,价值塑造是最终目的。只有学生认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动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才是成功的。因此,政治引导、学理阐释与价值塑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三个着力点。

  (作者系南昌工程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