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发:“奶奶考研”诠释梦想永远不老

06.01.2014  12:11

  1月4日上午,今年65岁的“奶奶大学生”仝正国第三次走进全国研究生考试考场,希望圆自己的研究生梦。已经是“全国最年长考研生”的她坦言:“我考研不是为拿文凭,就是要享受学习的过程。”(1月5日《北京青年报》)

  “奶奶大学生”仝正国的求学经历令人敬佩,一个初中文化底子的人,从高中学起,先后三次参加高考,且两次高考成功,如今又开始冲击全国研究生的考试。如果没有惊人的毅力,和强烈的求知意识,我想她的圆梦之旅是不会如此顺畅。

  不难想想,一个成年人既要扮演相夫教子角色,还有种种家庭工作的压力负担,其学习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其实困难不可怕,怕的是梦想半途而废最后成了空想,沦为“口头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仝正国无疑是极其勤奋好学的,也是极其优秀的。由于时代的原因,使得她的学习显得“滞后”,但她却并没有放弃大学梦的追求,成为一个矢志不移追梦的人,而且一步步的实现了梦想。她说考研不是为了拿文凭,而是要享受学习的过程,这话说得多好。这就摆脱了一种单纯的功利性学习,把学习上升到了理想境界。

  许多人认为,人老了就该安享晚年,何必去自寻苦头。即便是学习成功,考研成功,而剩下的时光也不多了,为社会奉献也有限,所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也。这无疑是一种悲观论调。一个人不可预知生命的长短,但可追求生命的质量。更有奇谈怪论者认为,仝正国老人考研是挤占了社会有限的资源名额,是同年轻人抢职位,是一种浪费,这无疑荒谬至极。

  活到老学到老是一种精神境界,能够给年轻辈起到很好的励志示范作用。更何况,老人知识积累丰富也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现在提倡延迟退休,不正好需要更多高知识的老年工作者吗?再从提高国民的素质角度看,老年人也需要得到不断提高。“家有老是个宝”,这个“”真是指老年人的知识经验。最后从帮助晚辈减轻精神奉养压力看,老年人也需要这样自觉开辟精神富矿自得其乐。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朝闻夕死”之说,意思是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与渴望。仝正国老人正是这种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她用追求知识充实自己的晚年生活有什么不好?她就是学习的标杆,是面励志的镜子,向更多年轻人传递着正能量。有执着追求的人,人生不会荒废,梦想不会老。我们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圆美丽的中国梦就需要更多的“奶奶大学生”考研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