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发:寺庙“劝善”小偷失灵有何“禅意”
三明尤溪县关龙凤亭(寺庙)食堂的食物、现金常被盗,迫不得已,寺庙工作人员留了张“劝善字条”,劝小偷别再偷了。不料,小偷竟留纸条回复:“感谢你的支持!”(8月26日《海峡都市报》)
小偷与寺庙的“碰撞”,很有意味。对初次光顾的小偷,寺庙工作人员留下“劝善纸条”,意图感化他。从纸条的行文看来,称“先生”还“问好”,说不抓他是为了“挽救”他,要小偷“讲道义”。出家人慈悲为怀,对小偷可谓是一副菩萨心肠。
可是,在小偷的世界里这些都没有用。小偷不但不知悔改,反而厚颜无耻地留下纸条神回复“感谢你的支持!”让你哭笑不得。人说“盗亦有道”,此小偷的逻辑是不畏鬼神不听劝告,刀枪不入水火不进一向我行我素,只要窃物到手管他什么“劝善”。在强盗逻辑面前,寺庙的感化也失去了应有“灵验”,最后只得被逼改变策略将之擒获。
犯罪嫌疑人陈某23岁,游手好闲,先后7次入庙行窃。尤溪县法院以盗窃罪判处他有期徒刑7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寺庙也讲究“治病救人”,注重感化修炼,然而却无法挽救一个小偷。在神的世界里,应该是法律无边的,宗教也可教化人的,但这些对一个恶性不改的小偷而言都显得无可奈何。
要挽救一个人,光只慈悲为怀对之无效,需要辅以必要的强制措施。小偷先后7次来偷窃,寺庙的忍让够大的了,直到擒获了小偷才终止行窃。最后还是扭送公安机关,靠用法律来制裁小偷。其实,寺庙的作法错在对一个恶人一味感化,纸条的劝善变成了一种纵容姑息。倘若发现第一次被窃,就积极防御抓获小偷予以法办,那才是真正的“挽救”。
寺庙“劝善”失灵启迪我们,在现实的世界里不能仅拿慈善教化“恶人”,该及时拿起法律武器依法制裁。对一个没有信仰没有道德底线没有法律意识的人,就是神灵也耐他若何?“纸条劝善”犹农夫与蛇,此路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