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江西日报》:东华理工大学开展干部集中下基层活动——“连心”工程办实事解民忧

21.10.2014  17:24

      编者按: 深入扶贫点,开展“连心”工程,为民办实事解民忧,我校开展干部集中下基层活动深受地方政府和村民的赞誉。江西日报记者陈李龙、通讯员詹建英在今天B03版以《东华理工大学开展干部集中下基层活动——“连心”工程办实事解民忧》为题,全面报道了活动取得的成效。现将文章内容刊发如下:

      开展“民情家访”、建立“连心台账”、办好民生实事……东华理工大学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积极践行“连心、强基、模范”三大工程,广大教师利用假期离开三尺讲台,走向更广阔的原野,脚踏实地为困难村民办实事、解难事。
      三年前,东华理工大学承担了对乐安县罗陂乡棠溪村的定点包扶任务。今年,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东华理工又将其选为干部集中下基层活动的地点,进一步服务群众,与群众交心,为群众谋利。
      今年6到9月,该校“连心”小分队四次深入基层,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连心”台账,记录下群众诉求和具体建议,做到件件有登记、事事有回音;“民情日记”,记录下教师们对民生问题的思考与探索,做到“身入心入”,真心实意做群众贴心人。几个月来,“连心”小分队为当地村民收割早稻,改造水井,维修70余件电器,捐出175套桌椅,送上2万多元慰问金……一系列令人民群众暖心的连心帮扶举措,收获了群众的一片真情。

民情家访”解民忧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办,民有所需、我有所为”。第一批“连心”小分队一抵达棠溪村,师生们便走村进户,登门开展“民情家访”,按照“谁家访、谁负责,谁跟踪、谁反馈”的原则,踏实工作,为当地民众办好不少惠及民生的实事。
      在民情家访中,“连心”小分队了解到,该村尺江村民小组7户人家的饮水主要从附近的一口水井挑来。可由于井口地势低洼,一到雨天,泥沙随雨水俱下入井,经常是“晴天喝清水,雨天喝泥水。
      得知这一情况后,小分队开始改造水井。先是加高加固井口,后又购置水泵,埋设水管,将井水接到每家每户。9月中旬,记者跟随第四批“连心”小分队走访尺江村民小组,拧开刚刚安装好的水龙头,看到清澈的井水像自来水一样哗哗流出,站在一旁的村支书李加生连声赞叹:“这个水井改造相当实在!
      棠溪村小学,有100多名学生,课桌椅却不足100套。一部分小学生只好自带板凳来上课,有几个学生甚至只能站着上课。小分队成员们看着心里难受,立即从学校腾挪出桌椅175套,支援该小学。之后,又向村小学捐赠了电脑、文具和书籍。
      得知孩子曾经站着上课,前来走访的东华理工大学“连心”工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党委书记徐跃进心里五味杂陈:“不能让留守儿童站着上学,祖国的未来还要靠他们。我们办大学的根基在小学,小学生培养好了,大学才有后劲!

志愿者引领文化风

      暑假期间,东华理工大学利用本校优势,组织大学生开展暑期“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在第二批“连心”小分队的民情日记上,很多人都记下了这样“壮观”一幕:入夜,村公所的小院里,前来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用自带的投影仪放电影,平静的小村一时“万人空巷”,小院子里挤满四五十个村民。孩子一直观看到晚上9点还没回去吃饭,老人跑来村公所捉孩子,结果自己也端着饭碗不走了。而在平常,“村里晚上8点就漆黑一片,农民很节省,晚上又没什么事做,很早就关灯睡觉,基本没有什么文化生活。”东华理工大学陈明华教授的家乡就在棠溪村,对该村情况十分了解。一名小学生在作文中写下:“老师,谢谢你们。你们来了我们就可以看电影了,这也是我第一次看电影。
      在小村庄中,村公所是村民的文化生活场所,还是便民服务场所。棠溪村的老村公所年久失修,屋顶腐蚀漏水,岌岌可危。平时,村里搞活动只好选在村民家,村民办事就直接到村干部家中。东华理工大学定点包扶后,出资近40万元,为棠溪村修建了一所三层高、占地几百平米的村公所。今年暑假,村公所作为东华理工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志愿者服务队的家电维修场所,来自该校机电学院的同学们,义务为村民维修电器70多台。

造血”扶贫惠农桑

      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养蚕种桑是当地特色产业,东华理工大学扶贫队伍找准特色,专项帮扶该产业发展。
      走访中,徐跃进跨过田埂,一脚踏进151亩胡桑林。初秋时节,胡桑枝叶葳蕤,看到长势良好的桑叶,大家面露喜色。蚕桑是该村支柱产业之一,大小桑林共计238亩,东华理工大学给每亩蚕桑林资助200元,累计投资4万多元,帮助农民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来到养蚕大棚,一筐筐小拇指般大小的蚕,正懒洋洋地啃食巴掌大的桑叶。徐跃进对养蚕环节、生存条件、养蚕数量及收益情况逐一询问。听到蚕农讲收益很好,比在外打工强,徐跃进舒心而笑,他鼓励蚕农要充分利用这一大片桑田,继续扩大规模,科学养蚕,使致富路子越走越宽。
      蚕桑产业不仅使农民自己致富,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就业”。记者在账本上看到,困难户文发娇去年到现在一共帮忙采摘了1878斤桑叶,这为她带来413元钱收入。
      目前,全村的蚕桑种植面积达到240亩,年可实现产值84万,还出现了全县产值第一的种桑养蚕大户。此外,学校为尽快帮助该村特困户和低保户脱贫,还积极帮助农户发展肉牛养殖,购置肉牛种苗50头。

义务劳动不扰民

      7月农忙,棠溪村的田野上,稻穗一片金黄,村里老人却发了愁:孩子都在外打工,谁来收割早稻?这时,“连心”小分队来了。东华理工的教授们离开三尺讲台,来到广阔的原野,挽起裤管,和留守老人一起下地。邹教授持镰刀割稻,陈教授踩打谷机,躬耕食力,日落方息。一天下来,教授们出了一身汗,染了一身泥,却收获了与群众的淳朴感情。
      一天早晨,乡干部、村主任带连心工程队去茶林义务除草,老远走来一个挑担子的农妇。离茶林还有老远,她便捧出5个西瓜,放在地上,对着村主任喊了一嗓子,挑起扁担又走了。等小分队反应过来西瓜是送给大伙儿的,追上去要付钱,人已不见踪影。队员把钱塞给村主任,村主任面露难色,乡干部一旁劝解:“你们光说不扰民,却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感情,你们现在追上去给钱,她肯定不高兴!”这是小分队唯一一次收了农民的礼物——五个西瓜。
      不能吃拿卡要,不许雁过拔毛,不喝犒赏酒,不赴答谢宴。东华理工“连心”小分队开展干部集中下基层活动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求,“轻车简从、杜绝作秀,做到个人自备生活用品、吃住在乡镇、工作在村组,用餐按标准交伙食费,不增加基层负担。”第一批小分队抵达棠溪村,就与村干部商议好伙食标准,每人每天35元,农民帮忙做饭100元一天。

慰问走访见真情

      慰问,是扶贫连心工作的常规动作。“连心”小分队成员“身入心入”,在棠溪村慰问走访困难群众15户,慰问出真感情。记者在村主任罗春发的笔记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东华理工,关心群众疾病,救了一条生命。
      陈大爷是该村一名老党员,患风湿常年卧病在床,因不想连累子女,一时想不开,喝农药自杀,所幸抢救及时。“连心”小分队成员、校工会主席霍建平听闻此事,立即揣上500元钱,带着小分队的老师前去慰问。同行一位老师,自己也患有风湿,他便将随身携带的药品分了一半给陈大爷。陈大爷十分感动,当场说:“你们是共产党的好干部,我保证要活下去!
      在对棠溪村的走访中,记者很直观地感受到农村群众对党、对政府的信任。9月16日,徐跃进也走访了一位贫困户。蔡冬发一家是从山里迁来的移民,生活比较困难,当我们抵达他家的时候,蔡冬发夫妻正在装修已经居住了9年的小楼。从徐跃进手中接过慰问金,蔡冬发的妻子同样是一个劲地感谢,“谢谢你们,谢谢东华理工。和城里的人相比,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要不你们进来喝一点酒吧?
      虽然棠溪村村民现在很贫穷,全村总人口中,有五分之一贫困人口,十分之一是特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全省农民的平均水平;但在棠溪村的日日夜夜,小分队的队员们为农村群众的勤劳淳朴所打动,为农民的乐观动容,“虽然生活艰辛,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笑容。面对生活,他们的乐观与勤恳让这些人内心富裕。

 

责任编辑:曹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