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PK:大学开烹饪课是不务正业吗?

14.09.2015  11:05
原标题:观点PK:大学开烹饪课是不务正业吗?

闯红灯影响房贷”可行吗?

深圳交警8月31日宣布,将行人和非机动车的部分重点交通违法纳入征信系统引发热议。

反方:别滥用个人征信

新京报》评论认为,信用报告是用于评价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商业信用的,不是进行“无谓道德评价”的,更不应成为权力部门手中威力难测的“大杀器”。不应该将其滥用,更不应该将其“妖魔化”。信用管理要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公权力机关不能“有权就任性”,在没有法律授权的情况下,任意祭出这个“大杀器”。有法律人士认为,不能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让公民付出与其违法行为不相对称的法律代价。部分网民也认为,闯红灯就会影响买房等人生大事,未免处罚太严重。

正方:让失信者寸步难行是好事

广州日报》表示,如说当下社会的诚信精神有滑坡趋势,其实与约束不力有很大关系。大家不敢欠信用卡是因逾期滞纳金高,对今后申请房贷车贷都有影响,建设统一公共信用系统就是将类似的不诚信行为与可能带来的后果形成一个全方位的明确对应机制。尽管现阶段一些新举措可能给一些人带来“压力”,但这种压力是有利于大多数人的:我们都希望生活在一个“诚信者畅通无阻、失信者寸步难行”的社会里,给不诚信行为更大压力、给诚信行为更多褒奖,无疑是一件好事。

大学开烹饪课是不务正业吗?

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开设了一门烹饪公选课,食堂教学生做回锅肉、麻婆豆腐、宫保鸡丁、龙抄手,此消息一经曝出,立刻引发网友关注。

反方:大学不是技校

这门课引起不少网友质疑,有网友称培养学生的兴趣,但不能走极端。当大学的首要任务和目的就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就业的饭碗时,大学就逐步沦为了职业技校。大学生们,实际上也就成为了技校生,只要“一技在身”,便可“走天下”。如果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是为了让大学生们都能够找到饭碗,那就没有大学存在的必要了。

正方:并非不务正业,值得推广

红网表示,在专业课学习之余,以自由选择的形式,为学生提供基于生活技能的选修课,这正是适应素质教育、接轨现实社会的有益尝试。或许这样的课程能在大学培养出“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实用者,与以往缺乏动手能力和生活适应力的毕业生相比,如此培养堪称“当务之急”。荆楚网也认为,在大学开设烹饪课,不但教学生文化知识,而且还教会学生烹饪手艺;不仅对推介饮食文化和提升地方知名度大有裨益,对大学生自食其力、历练人生也将起到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低分读名校公平吗?

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在兰州,源于一项涉及全体考生的高中招录统配政策,让很多中考学子在这个暑假经历了别样的喜与忧。

反方:劫富济贫式的“教育公平”无益于社会公平

西安日报》表示,“低分能读名校,高分却无好学校上”,很像是一种劫富济贫式的“教育公平”,虽用心良苦,却偏离了公平的本意。正如这个社会存在贫富差距,我们不能因此强行要求富人将他们应有的权利割让给穷人,同样不能因教育资源不平衡,而随意分配招生名额这样的公共资源。这种人为制造的“教育公平”,不仅无益于社会公平,反而会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低效。

正方:对教育公平释放积极信号

长江日报》评论称,孩子优秀与否,成绩好坏并不能作为惟一的标准;像省级示范高中这么优质的教育资源,也不应该完全被分数垄断,一些成绩不算特别高的孩子也应该有接受省级示范高中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和权利,这是教育公平的一个必然方向。有人会说,分配给普通初中的定向名额,也是按照分数来排位,做不到绝对的公平呀?没有绝对的公平,但至少这是个信号,或是个优质教育资源惠泽更多人群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