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汉语》退出人大必修课 有学生称应取消

08.11.2013  11:24

  近日,一篇《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日志在互联网上热传。日志称,中国人民大学实施五年的必修课《大学汉语》将被取消。消息迅速引发热议。记者从人民大学了解到,该门课并非取消,而是从下学期起由必修转为选修,学分依然为2分。

  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大学汉语》作为通识教育必修课走进人民大学的本科生课堂。最近,人大2013级党史系研究生王昆在人人网上发表名为《慢一点:人民大学的“国际化”》的日志,称“《大学汉语》取消了……”。在北京高考拟大幅增加语文分值的背景下,这一消息迅速引发关注,不少人留言感慨“为何在中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的语文,在大学里却边缘化了。

  2008年开设《大学汉语》课时,记者曾采访人大2007级日语系学生王晨,她告诉记者,《大学汉语》课对于提高综合素质和文学修养有很大作用,同学们的出勤率非常高。而在昨天记者再次采访人大的本科生,却形成了观点截然不同的两派:财政金融学院的本科生小于直言应该取消这门课,“经历了高考,我们的文字功底都不差,现实职业压力这么大,应该腾出精力学些有用的知识。”而新闻学院的林同学则感慨“汉语是一种基本素养,代表着对国学的传承,不能打破。要改的是大学英语。

  记者了解到,目前人民大学有三位老师讲授《大学汉语》,内容分别涉及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诗歌等。五年过后的今天,课程的“上座率”并不高。不少学生对诗歌的格律平仄、古汉语的解注通假等知识并不感兴趣。人大校方也坦言,现有的《大学汉语》课定位不够清晰,教学质量不均衡,不能有效满足学生差异化的需求。学校将其调整为选修课程,鼓励教学效果好、受广大学生欢迎的教师继续开设这门课程,供有需求的学生选修,并未取消该课程,也根本不存在弱化母语教育问题。

  文学院和国学院的多位老师认为,“可能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多讲些故事,少讲些理论,西方有雪莱、莎士比亚,我们就讲‘竹林七贤’和‘唐宋八大家’。”记者了解到,为提升大学生文学素养,人民大学下学期起将组织知名作家开设“作家谈写作”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