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季来了:直面创业之路[图]

26.05.2014  11:26

  嘉宾名片

  王金华 1954年11月生,江西永新人,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江西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网球分会副主席。曾任江西财经学院人事处处长、党委组织部部长,1997年8月任江西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近年来,围绕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问题,在国内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多项,并有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特约主持人名片

  彭春兰 1948年生于吉林延吉,祖籍江西安福。江西日报社原总编辑、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为江西省记协副主席、江西省散文学会会长。出版散文集《走过千年》、《女人的眼睛看世界》等专著。

  培养创业型人才成为办学特色

   江西财经大学办学以来,形成了培养具有“信敏廉毅”素质的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在新的教育和社会背景下,学校针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开辟了“三个课堂”,既学习创业知识,也培养创业技能。

  彭春兰:大学生就业季又来了!去年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今年可能更难。数据显示,今年全国有727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江西也有25.5万,再加上历届未就业毕业生,总体上就业压力更大。而随着经济发展变化,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我国具有影响力的高等财经学府之一,江西财经大学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人才培养上如何形成特色?

  王金华:江西财经大学2013届共有普通本科和高职毕业生5701人,截止到当年9月1日,国家统计局江西省调查总队的核查数据显示,我校普通本科初次就业率90.01%,排名居全省高校第二,彰显出毕业生的良好就业状况以及较高的就业质量。2014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总体较大,但从目前我校的情况来看,签约率和就业质量都不错。

  这得益于江西财经大学办学以来,秉承“信、敏、廉、毅”的校训和“敬业乐群、臻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形成的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办学特色。

  追溯校史,江西财经大学的前身——1923年秋创办的江西省立商业学校,就非常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1978年复校后,我们培养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的知名企业家,如郑跃文、王文京、陈新、李良彬、朱星河等,他们也登上了江南都市报发布的“2014江西创富榜”,其中科瑞集团董事长郑跃文等5位创始人更以126.3亿元财富位居江西首富,用友软件董事长王文京则以81.6亿元财富位居第三。应该说,我校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上,有基础,有支撑。

  那么,在新的教育和社会背景下,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开展和推进呢?我们开辟了“三个课堂”,既学习创业知识,也培养创业技能。创业知识包括显性(书本)知识和隐性知识。我校开设了大量和创业有关的课程,其比重占课堂教学总学分的10%,其中,《创业学通论》被列为全校本科生的必修课程,规定从2006级开始要求所有本科生必须修满6个创业学分才能毕业。正是学校大力推行创业教育,使得在校大学生能够从课堂教学中获得丰富的创业知识。这就是俗称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就是搭建丰富多彩的创业演练类平台,如学生学术节、创业技能竞赛月等。学生在各类实践活动中取得了较多的创业演练经验,为创业隐性知识的获得提供了机会。

  第三课堂就是实践教学。创业型人才不是靠书斋里培养出来的,要靠经风雨,见世面,在实践中摸爬滚打,才能百炼成钢。学校培养教育的关键和核心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素质和潜能。为此,学校于2007年9月7日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中心以培育在校大学生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为宗旨,为学校创业教育、在校大学生素质拓展提供实践环境,成为对在校大学生试创业提供指导与帮助的创业孵化基地。

  让创业孵化中心成为练兵场

   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目的就是要发挥这个中心在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作用、载体作用。培养一批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彭春兰:我注意到,为做好就业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近日也专门印发通知,提出2014年至2017年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帮助和扶持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逐步提高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创办近7年了,实践证明与国家鼓励的方向不谋而合。那么,这个中心是以什么样的机制运作呢?

  王金华: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目的就是要发挥这个中心在创业教育中的实践作用、载体作用。培养一批有创业精神的大学生,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

  在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刚成立时,中心就提出了要使入孵企业“进得来、孵化成、管得好、出得去”的管理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心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逐步建立了四大工作机制,确保管理规范。

  建立了项目评估机制,从源头上把好关,保证企业运营项目的可行性。近七年里,中心开展了14次入孵答辩,吸引了268个创业团队参加。为了从源头上保证入孵项目的商业可行性,中心聘请专家委员会成员、公司管理者等作为评委,从商业可行性上给予把关并通过管理委员会审核后有112家企业先后入驻中心。

  建立了工商注册机制,推进实体企业工商注册,保证项目经营主体资格的合法性。为了做到创业实体企业“名副其实”,使之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合法”主体,一方面中心下大力气推动实体企业工商注册,专门邀请下罗工商分局领导给创业企业负责人讲解企业工商注册问题;另一方面,中心主动和工商、税务等部门联系,为学生创业企业争取政策优惠。目前,工商管理部门承诺免收各类管理费用。现在53家实体学生企业全部拿到工商营业执照。

  建立了入孵企业管理机制,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的规范性。

  第一,建立了合同制管理机制。入孵企业要与中心签订《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孵化协议书》、《安全责任协议》等文件。为了及时掌握入孵企业的经营状况,入孵企业要认真编写《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年度经营计划》、填写《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进驻企业季度(年度)经营报告》,编制和提交月度财务报表。

  第二,健全财务审计制度,指导企业完善财务体系。为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中心于2008年出台了加强入孵企业财务管理和审计工作的措施,明确要求各创业企业要保留好经营活动原始单据,如实填写各类报表,建立了初创企业报表审计制度。

  第三,建立了孵化项目检查机制。随着入孵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入孵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中心需要更好地为企业指引未来前进的方向,帮助企业更准确地把握市场,找准企业自身的市场定位,确定企业未来经营项目的发展方向。为此,中心于2011年建立了入孵企业经营项目目标管理制度,要求入孵企业制定自身的经营项目目标计划书,明确企业的经营项目范围,项目资金链的运转情况和稳定性,企业经营项目的扩建规模和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员工的管理情况。这一措施的出台,也使得入孵企业在2011年的销售收入呈现几何级的发展,6家企业年营业收入突破100万元,4家企业年营业收入突破50万元。

  建立入孵企业退出机制,保证入孵企业退出的流畅性。由于在校大学生最终要毕业,中心于2009年针对性设计了三种企业退出路径:一是学生毕业后企业跟随创立人走;二是自动放弃,注销企业;三是创业接力,交由学弟学妹管理。这些制度设计很好地解决了企业去留问题,具有可操作性,得到了社会的关注。

  创新模式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

   对进入大学生孵化中心的企业,学校和中心要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为此,学校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体系、大学生创业环境支持体系以及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

  彭春兰:进入的企业要答辩,项目书还要你们审核,看来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的门槛也不低,不是谁都能进的。学校和中心是如何创新模式,实实在在支持和帮助这些大学生创办企业走向成功的?

  王金华: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有三大定位: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体验创业的平台、成功企业家的摇篮。对入孵的企业,学校和中心要千方百计帮助大学生创业成功。

  我们有一整套的大学生创业支持体系,除了此前提到的大学生创业知识教育体系外,还建立了大学生创业环境支持体系、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体系。目前中心为在校大学生创业提供支持主要有:

  一是为提高大学生创业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增进各创业团队之间的交流,中心采用双导师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创业辅导与创业培训服务,重点解决某个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双导师制即为创业大学生配备两种类型的创业导师,一种是自主创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创业实践指导老师,一种是精通创业理论的创业理论指导教师。五年来,中心共聘用理论指导教师32名,实践指导教师26名。创业导师制度的出台,有效地帮助了入孵企业解决了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是在校内外推介创业企业,为创业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

  三是搭建和校外创业园对接的平台,鼓励创业企业走出去。鼓励入孵企业参加社会组织的创业类比赛,通过比赛实现和社会孵化基地的对接,如,在浙大中凯·赢在南昌——2008年创业挑战赛中,在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中心入孵项目易立讯汽车通用操作系统进入“浙大中凯·赢在南昌2008青年创业挑战赛”前八强,学子网163获得第四名的好成绩,浙大中凯科技园免费为其提供三年创业场所。

  四是取得工商、劳动保障、税务等部门的支持。目前工商部门支持我校大学生创业的主要优惠政策包括:免收入孵企业工商登记费,免费开展各项工商政策解读讲座,免收个体工商户工商管理费,上门为入孵企业集中办理工商注册、年检等事宜;劳动保障部门免费开展SYB的创业培训活动;税务部门在两年内免收创业企业各种税收。

  五是创业资金支持。首先,学校出台了《江西财经大学创业基金管理办法》,制定了《江西财经大学创业基金管理细则》,举办了创业基金答辩会,共有9家入孵企业申请了创业基金,学校已投入30万元作为创业基金;其次,学校还协助入孵企业开展了其他形式的融资活动,探寻了在创业中心入孵企业中推行合伙股份制等融资模式,启动了创孵企业股份制改革,10家入孵企业作为试点企业,拿出20%~30%的股份,允许学生模拟企业投入一定的资金入股,做到同股、同价、同权。既解决入孵企业融资难问题,又解决不能到创业中心创业的同学创业参与难问题。第三是推动小额贷款工作,中心积极和省担保中心联系,帮助5家企业实现了小额贷款60余万元。

  提升创新能力让就业少走弯路

   办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千方百计让大学生就业创业少走弯路。中心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提供了坚实的锻炼平台,增加了新的渠道。

  彭春兰:创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是个“痛并快乐”的过程。培养创业型人才,培养意志品质、创新精神、坚韧毅力尤为重要。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这几年里,大学生创业也好,交给你们的项目评估也好,肯定有过一些创业失败或项目存在问题的。能不能总结一下带有共性的问题,可以启示学生们将来少走弯路?

  王金华:创业失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创业不坚定,有的创业团队因为家长说要考公务员、考研等种种原因而解散;二是掌控不了创业的能力,比如说经验的限制、识别风险的能力等素质还有待提高;三是部分学生存有急功近利的心态,有的人太注重经济利益,不会通过扎实的努力来创富,有的甚至希望一夜暴富;四是经不起挫折,没有坚韧性。不经历风雨,很难有大作为。现在不少学生是独生子女,平时比较娇惯,不愿吃苦,有的“90后”对新生事物有激情,但缺少拼搏与面对挫折的毅力。

  我们在孵化企业管理过程中,有一些机制和措施来考核大学生创业企业,比如我们要求入驻的企业按月汇报三大报表,如果发现企业在亏损,出现了问题,我们就要及时提供指导、进行修正。我们的专家老师以及企业家也会提出建议。这些过程与环节,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我们为什么要办这个孵化中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想与能力,千方百计让大学生就业创业少走弯路。为此,我们搭建了三大工作平台:一是组建创业梦工场,搭建“项目平台”。为了提高入孵企业成活率,吸纳更多的学生体验创业,中心组建创业梦工场,从答辩项目中遴选出专家论证意见相左的项目,由大学生进行试创业,待项目运作成熟后,再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正式入驻中心。二是广开投融资渠道,搭建“融资平台”。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创业融资问题,中心设立了江西财经大学大学生创业基金,为创业大学生提供3万至5万元不等的创业启动资金,同时积极引入天使投资,降低大学生创业风险。三是搭建孵化中心公共服务平台。中心免费为入驻企业提供经营管理场所、办公桌椅等,并为入驻企业配备了两名创业导师(校内专家和成功企业家),定期举行企业家论坛、创业沙龙等创业咨询活动。

  目前,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在两个方面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发挥了作用:一是中心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高提供了坚实的锻炼平台。中心通过举办企业推介会、企业招聘会等形式,吸引大学生、毕业见习大学生参与创业企业经营管理。目前,55家创业企业共吸收1800多名大学生参与到市场开拓、财务管理、资金融通等经营环节。

  二是中心为大学生就业创业增加了新的渠道。中心为创业企业搭建了良好的平台,由于经营得当,见习创业大学生还留在中心进行创业活动。据统计,中心的企业先后共吸引了152名已经大学毕业的学生在中心企业工作,实现了创业带动就业。

  近七年的时间,中心入孵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7885余万元,利税1330余万元,仅2013年就实现销售收入2145万元,利税459万元。先后共吸引了1.1万余名在校大学生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或商业实践。从中心孵化出去的企业现有10家,其中,王玉同学在广州创办了若羽臣贸易有限公司,2013年营业收入达2.8亿元。

  江南都市报 责任编辑:黄铭 黄浦江

 

来源: 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
编辑: 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