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不走的大学生"——江西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纪实

25.04.2015  11:40

  赵 健 江西日报记者 宋海峰

  谁能想到,我省1.7万个村,平均每个村都有了一名“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大学生。

  这就是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取得的成果。这一民生工程自2012年实施以来,全省在校培养“不走的大学生”19330人。去年,有4936名学员学成毕业。来自省委农工部的信息显示,目前,在已毕业的学员中,有1642人被选为村干部,839人实现了自主创业,423人做大做强了农业产业,310人成立了农民合作社,620人成为致富带头人。

  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为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3月底,在靖安县仁首镇莲塘村张和波的蓝莓基地上,一行行蓝莓树茂密旺盛,20多名农民正在施肥。2010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张和波回乡承包了300亩山地,投资300多万元建起了蓝莓果园。为了把蓝莓种好,2012年,张和波来到江西电大宜春分院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习。张和波乐呵呵地说:“我通过系统学习现代种植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学到了蓝莓高产的本领。去年,我家蓝莓初摘,收入300多万元,今年可达500万元。”靖安县副县长李新发介绍,目前,靖安县39名已毕业的“不走的大学生”,在家乡发展现代农业中大显身手。

  这是我省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取得实效的一个典型事例。时代在发展,社会对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性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农工部部长毛祖逊说:“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眼中形势胸中策。2011年9月,我省在总结赣州、新余两市试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全面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将高等教育延伸到农村,培养不离乡土的实用人才。

  政府出钱,大学出力,农民受益。我省以江西农大、江西电大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由各级财政和教学单位按比例承担培养经费,学员学费由省、市、县财政各承担60%、10%、20%,教学单位以减免的形式承担10%。3年来,省财政投入7000多万元培训经费,省教育厅在计划下达、审核考试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各地按照个人自愿和组织推荐相结合的方式确定学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负责人、村“两委”班子成员和后备干部,经各级农工部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审查后进入江西农大成人高等教育函授学习(须参加全国成人高考并符合录取要求),或到江西电大远程教育学习,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学历的成人高等教育专科(或本科)毕业证书。从2012年起,我省每年招收6000名农民大专生,2013年起,我省每年又新增招收1000名农民本科生。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