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传合:大学生自写墓志铭是教育错位

30.12.2013  13:17

  假如生命只剩3个月,你会做哪10件事?假如为自己写墓志铭,你又会如何着墨?面对这些问题,想必纵是曾经沧海的老者,也会思绪万千踟蹰不决,更何况风华正茂的少年!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的320余名学生,却在上周陆陆续续完成了这看似不合时宜的难题。(12月28日新华网)

  正可谓是“少年聊发老夫狂”!让青春年少的大学生写墓志铭,亏这位老师想的出。这种别出心裁的探讨大学生生命教育问题,从内容到形式,确实值得商榷。

  不可否认,学校和老师的初衷是好的,但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教育,都是弊大于利,毫无意义。

  想想看,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值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之际,一方面,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憧憬,梦想的光环五光十色;另一方面,处于这个时期的孩子,正是对前途命运倍感迷茫彷徨的时候。倘若在这个阶段对他们进行死亡教育,为自己写什么墓志铭,向他们过早地渲染死忙恐怖,实在是太残酷了。

  不仅如此,这样的教育,难免会让学生们产生条件反射和逆反心理,滋生悲观消极情绪,甚至看破红尘人生,出现紧张、焦虑、恐惧行为。或许,这样的想法是在杞人忧天,然而,发生在校园的学生一幕幕自杀事件令人担忧,而这样的事件很多都与学生患抑郁症有关。试想,对处于精神和心理高度紧张的学生来说,引导他们过早地去思索死亡的问题,有何益处?

  不难理解,这样跨越人生阅历和人生时光的错位教育,往往容易产生事与愿违的效果,不仅起不到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还会增加其心理负担。

  其实,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生命教育是必要的,比如针对学生安逸舒适的生长环境和以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氛围,有的放矢地进行挫折教育等,以增强学生热爱生命,积极进取的精神,这样的教育大有裨益。

  由此看来,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生理特征和承受能力进行不同的教育,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传统和教育改革创新的关系,增强教育针对性,科学施教,有的放矢,是学校和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