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大学生“香蕉从地里挖出来”当笑话

19.08.2015  16:28

  一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已经变了味儿,学生并不“下田地走工矿”,而是在网上请“枪手”代劳。有的学生甚至随意杜撰报告,北京多所高校,学生工作部门的老师坦言,他们曾经收到过不少内容令人哭笑不得的社会实践报告。一位来自福建的学生,报告里说自己去乡下帮助农民管理种植香蕉,但报告更像是写日记,毫无香蕉种植领域的专有名词,报告还多次提到把香蕉从地里挖出来,来自学院路某高校的徐老师说,自己差点被糊弄过去,后来还是一位家在南方的老师看出了问题,“香蕉应该是长树上的。我们找学生一问,他承认是自己编的。”不少老师告诉记者,除了“不知香蕉长在哪儿”,类似缺乏社会常识的杜撰还有“被打捞运回家后活蹦乱跳的带鱼凶狠地咬了一口”、“小鸡在河面上游泳”等。(《北京晚报》2015年8月18日)

  从表面上看,大学生认为“香蕉长在地里”,“被打捞运回家后活蹦乱跳的带鱼凶狠地咬了一口”、“小鸡在河面上游泳”等,仅仅是生物常识的欠缺,折射的问题是大学生知识面的狭窄和孤陋寡闻,从本质上讲,是大学生对自然知识的蔑视和忽视,重视成绩,忽视自然审美和劳动锻炼,要知道,掌握丰富的自然知识,热爱自然,热爱劳动,不仅是知识渊博的需要,更是健康成长的人文素养,对于培养情商也很重要。

  一些大学生由于在中小学阶段过度注重书本学习和唯成绩是论,忽视了自然科学、劳动和情商的培养,特别是一些城市大学生,对农业劳动乃至常识一无所知,甚至对于常吃的米饭和蔬菜等也不知道来源,适当的农业体力劳动对于大学生来说,不仅是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也不仅是进行道德教育,而且还是一个广阔无垠的惊人的丰富的思想世界。这个世界激发着大学生的道德的智力的审美的情感,如果没有这些情感,那末要合理认识世界难免会偏颇和偏激。

  暑假已近尾声,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所有大学都会要求学生在暑期投身社会实践,开学初上交一份盖章证明和几千字的实践报告。但是,一些大学生的实践报告,要么是“网购”,要么是随意杜撰,弄虚作假,要么是重视“表面工作”,如送科技下乡、宣传咨询,或做一两件象征义务服务的事情,或到一些红色旅游景点、旅游线路去走走看看。这样的社会实践变了味儿,不仅不能使大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反而会害了大学生。

  大学开展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大学生通过假期的充裕时间,培养热爱劳动,亲近自然,体恤劳动人民,善于感恩,增加社会知识,丰富人生阅历,增加对所学专业的社会性认识等,可以说,大学生通过扎扎实实的实践活动,不但能够对学习很有帮助,更能够提高情商,对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很有裨益,对完成学业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因此,实践活动很有必要。

  大学生实践活动,贵在培养“注重劳动”意识,劳动是指以身体力行的方式获取知识,是人类文明起源发展的主要手段,而劳动教育则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培养积极劳动习惯。而劳动不能简单理解为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而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而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学生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体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大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不会劳动、轻视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国内整体学术氛围、高校教育不重视动手能力、缺少创新文化,这是导致学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缺乏的根本原因。创新始于劳动,通过劳动课程探究活动,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劳动能使学生形成积极、果敢、不断进取、富于想象、善于批判、敢于表现、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的精神品质。

  重视劳动教育能让大学生通过校内外劳动、家庭劳动塑造品行、磨练意志、懂得感恩,让学生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活动,引导学生践行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要让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落到实处,一方面需要教育部门和高校继续出台细则以及相应的考核指标,使高校不会把实践活动和劳动教育继续形式化;另一方面,要加快顶层设计层面的改革,用改革给普通人勤奋劳动的动力,用社会公平重塑勤劳的自觉。如此,崇尚劳动,热爱实践,才能真正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共同价值观,社会实践和劳动教育也才能成为大中小学教育自觉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