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玉印:大学用80年代教材求大更要务实

14.07.2015  10:44

  7月上旬,大学考试季,一个本属于收获的季节,但对北京一所211高校的学生杨柯来说,她所收获的却是一个大问号——大学究竟能教给我们什么?

  回顾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杨柯感到“十分失望”。专业课上,老师讲课照本宣科,授课内容乏味,提不起学生的任何兴趣,课下师生也基本没什么交流,等等。近日,她将这些失望写了出来,并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给本报编辑部。(7月13日中国青年报)

  如果说用人单位对不同院校毕业生“明码标出等级价”存在学历歧视,那么学历贬值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呢?一句话,“这都是扩招害的!

  大学的迅速膨胀,虽然硬件设施可能搭建了起来,但包括师资、专业课程等在内的软功夫尚没有练好,所以即使像公共关系这样一门需要紧跟时代步伐的课程,也只能拿上世纪80年代的教材来应付,这不仅与时代严重脱节,更暴露了大学扩招专业不专的短板。结果专业课上,老师讲课照本宣科,让学生“十分失望”,学生不可避免地成为了试验品。如此盲目招生,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学校的专业不专,也砸了高校的牌子。

  说句实在话,不是一些大学不顾实际盲目扩招,而是迅速膨胀的大学顾不了许多,因为他们需要抓紧时间拉起一帮人来。俗话说有人就有财,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学校就能升格,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财政拨款,当然还有级别升级。就像沙家浜中的胡全魁,如果不是狠抓人,就凭想当初十几个人七八条枪,啥时候才能当上司令?

  很少尊重和听取教师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意见,更多是行政的力量拍板决定,一味追求规模的背后,不仅丢掉了自己的特色,偏离了自己学校的定位,在师资力量不具备的情况下,而且不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不想大学究竟能教给学生什么,当然是膨胀之恶果。这就像蒸馒头,如果一味求大,急功近利,一斤面蒸出5斤馒头,不仅没有了馒头的味道,而且还砸了自己的招牌。

  大学扩招是该有个“准入门槛”了,求大可以,但更应该以传道为业,以务实为本,不能老拿学生做试验品,因为大学不仅需要为学生的未来负责,更要对人才输送负责,如此带着功利性的盲目扩招,不仅害了学生,砸了大学的招牌,而且更没有担当起对国家人才培养的责任。